在刚结束的业内领先的自动化和机器人展览会——“2015深圳机械展”上,《世界经理人》联合主办举办了题为“机器人pk人,双赢还是零和?”的管理论坛。现场讨论热烈。随着“工业4.0”、“制造业2025”等制造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的提出和实施,越来越多饱受人力成本上涨之苦的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工业机器人这个可能的替代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机器人不用吃不用喝不用休息,全天24小时运转,企业引入无疑可以成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事实是否如此?在参加论坛的多位嘉宾看来,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机器人集成商深圳众为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逸就指出,企业应用机器人出现很多失败案例,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企业不知道他们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机器人。就像招聘员工,一个只需专科学历的岗位,你招聘了一个博士去做,不仅浪费金钱,还不一定能做好。
另外,他也指出,购买机器人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不断地让机器“学习”——更新软件程序,增加使用模块等,才能让机器真正发挥效用,破|解机器人应用“三高一低”的怪圈。
而机器人3C应用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雷柏科技机器人事业部技术中心总监黄水灵在为不同的制造企业做机器人引入方案的过程中,深刻感觉到有三道坎是必须迈过去的:首先是管理上,公司最高管理层必须认可,否则再好的机器人咨询方案,都是没有办法执行下去的;其次是生产上,引入机器人后质量是否符合要求,交期能否达到,产能是否充足,都是潜在的风险;第三是维护上,因为机器本身是高科技的产品,它的配件、维护,都会比较昂贵,所以这也是风险。
他认为企业引入机器人不能盲目,必须有一个整体层面的规划,比如哪些产品、哪些工艺、哪些流程可以用机器人,物流系统、出货要求、品质要求等方面需要怎么去配合,都需要整体的考虑。
在黄水灵看来,短期而言,引入机器人并非要达成理想化的“黑灯工厂”,而是要实现人机协作,机器人擅长的归机器人,人擅长的归人。
与会的嘉宾都认为虽然是谈机器的问题,但核心仍然是“人”。从机器人集成转型为机器人行业人才培训的深圳市连硕智慧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任冲就指出,当下机器人人才紧缺,很多公司互相挖人,导致各家都怕“为他人做了嫁衣裳”。他认为机器人是“三高一低”的行业,其中一高就是人才门槛高。
据他走访珠三角等地的制造企业发现,他们对机器人都非常感兴趣,但苦于既不知道自己的工厂能不能够引入机器人,又不知道生产流程等应该做哪些改造,而且没有合适的人才,担心机器人集成企业帮他们引入机器人,改造生产线走了之后,没有人帮他们继续维护这一新的生产系统。
与会的人力资源专家,兰博咨询创始人兰博女士就指出,引入机器人是一种划时代的管理变革,过去是人管人,现在是人管机器,过去“老厂长”那一套对付起新机器来说可能都不管用了,人员结构、组织架构,都需要调整。未来机器人的指引、流程、操作规范等,都需要标准化,才能让管理更高效更便利。同时,引入机器人过程中的管理变革也要分阶段,一步一步去进行模块化的更新。
从众多嘉宾的讨论中我们发现,“机器人PK人”并非是一个零和游戏,而更多是一种新协作方式。这种方式对未来中国工厂效率的提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当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