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工厂道路将是迈向何方呢?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的德特勒夫·齐尔克教授参与完成了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建造的未来工厂模型。在他看来,2016年才会有首个“智能工厂”的大型组件在现实工业领域投入使用,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工厂可能要到2023年之后。齐尔克教授认为,缺少为“工业4.0”做好充分准备的年轻科研人员,缺乏相关的标准,以及建立在相互渗透和交换基础上的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是延缓“智能工厂”进入现实生活的三个主要原因。与此类似,德国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协会近期的一份调查显示,德国多数高校和企业认为,“工业4.0”将会实现,但不会早于2025年。
由于“工业4.0”概念宽泛,仍然在世界上处于强势地位的德国制造业至少目前还没有马上升级的紧迫感。因此德国政府对其的支持似乎也有些“雷声大雨点小”。“工业4.0”项目虽然入选《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但联邦政府在2012—2015年间向十大项目资助84亿欧元中,“工业4.0”项目仅获2亿欧元,连一个零头都不到。
此外,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德国将会面临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的制约。德国总理默克尔敦促说,“工业4.0”意味着未来的智能工厂能够自行运转,零件与机器可以进行交流。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信息通信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需要增进合作,而不能把目光只是放在自身领域。德国联邦工业协会(BDI)主席乌尔里希·格里洛则表示:“欧洲企业占全球通信和信息技术市场份额不到10%。”未来如果德国的工业和制造业不能弥补这一缺陷,实现制造业与信息互联技术的对接,德国工业的领先地位可能面临危机。
面对“工业4.0”时代数据安全这一核心问题,孔翰宁博士说:“非常清楚的一点是,数据安全是必要条件,必须保护所交换信息免于未经授权的访问、操纵或者滥用。”孔翰宁博士还列举了实现“工业4.0”需要加强的关键技术,例如传感器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大数据和智能数据、语义技术、云计算、新的接口等。而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国家基金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
德国在积极推广“工业4.0”的概念,但严格说来这是基于德国高度自动化的制造业基础之上的转型。其他国家很难不顾成本投入和技术基础制约来简单套用“工业4.0”的概念。在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方面,德国也从未准备与别人合作。其在《关于实施工业 4.0 战略的建议》中甚至坦言,德国拥有强大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德国制定“工业4.0”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德国制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