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两会”已经闭幕,深化改革,全面起跑,已成为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和政府决策。据多家机构分析师预测,中国的经济增长、城镇化加速和节能环保方面的改革将对汽车业有重大影响,如何找到改革突破点,更是车企面临的一大课题。从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政策倾向可以看出,环保将成为汽车产业的下一个升级点。
改革突围,符合潮流的环保需求成关键
所谓整体汽车设计生产观念,指的是从核心价值上坚持与时代精神的相协调的生产观念,也就是俗称的符合发展潮流。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60年的发展,汽车与社会矛盾,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的矛盾日趋明显。特别是近两年,雾霾几乎席卷全中国,汽车成了大气污染的又一代名词,在当下,可持续发展就是是未来工业发展的潮流。汽车消费之争也不再局限于品牌、价位、驾控性能等方面,环保指数必将成为消费选择的关键
对中国的车企而言,在环境恶化情况下,车企的环保力的提升,则是改革能否突围的关键点。而所谓的环保力,就是如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造出怎样的汽车让车内外的人都能分享现代文明的全局观念,以及在此系统观念下环保技术、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切实提升的的实际行动。
新能源汽车布局,成就车企环保势力新版图
要说当下最受关注的汽车产业环保话题,新能源汽车一定是焦点。特别是进入2014年,国家部委连续发布关于扶持和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一连串政策信号,有分析人士将2014年定义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元年。
人人都道新能源好,但寻找并研发投产真正适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形态,才是车企环保力布局的一大课题。
当下流行的汽车新能源主要有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特斯拉的兴起和在资本市场的“蝴蝶效应”,让纯电动汽车的零排放功能被无限放大,也成为大众对于这个产业发展的最高诉求。但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最适合中国的还是混合动力车。因为纯电动汽车要实现真正的减排,必须将污染消除在发电端。但我国80%以上依然是火力发电,且煤炭质量普遍不高,使得发电清洁度大大提高的目标在目前为止变得难以实现。而混合动力汽车则不需要外接充电,其实际低油耗,相对于传统能源汽车来说,能够轻松达到欧五、欧六的排放标准以及国家第三阶段油耗标准,是实实在在的节能减排。在上世纪90年代,以安全和环保著称的沃尔沃汽车汽车就已经首次尝试新能源并发明了双燃料车—甲烷动力车第一代。2012年第一款量产的混合动力车V60PHEV上市,并在在欧洲获得追捧——首批1000台还没进入销售展厅就已经预售一空,2013年的销量超过10000辆。可见即便在世界范围内,混合动力车受到了消费者的极大认可。因此,混合动力车更适合中国车企环保布局的首选。
车企环保力之争:汽车自身和生产的环保指数之争
新能源汽车全面进入市场毕竟仍需一个阶段,传统能源汽车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是主流,因此环保指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车企竞争力的高低。微观来看汽车环保,主要取决于车外尾气排放量是否符合标准,车内空气质量是否无害健康;宏观来看,汽车工厂各个环节生产能否实现节能减排,都是环保指数的关键。
区别于许多车企因销售地区不同而进行区别生产的观念,沃尔沃将标准做到了全球统一。单从车辆来说,其所有车型排放都优于国家排放标准,去年底由成都工厂生产并上市的国产S60L,全系标配了IAQS空气净化系统,PM2.5的颗粒物过滤率达到95%。
在去年315央视曝光部分国产豪车使用致癌原料后,在供应商选用和管理方面如何严格把关,成为车企的在环保和安全领域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对于沃尔沃而言,在全球的生产都共享一套严苛的供应商管理体系。S60L虽为国产,但内饰来自售价较高的佛吉亚,这和其它大约90%的零部件供应商相同,都是沃尔沃S60的原供应商,均为世界级选手。而对新晋10%的供应商,除了要拥有主流豪华品牌车型的配套经验外,还必须接受严格的沃尔沃统一考核、工程和质量检验标准。安全和环保相关的所有零部件都需在瑞典总部进行试验认证,而其它竞争品牌的国产车型只是关键性零件拿到欧洲认证。与此同时,沃尔沃还配备了比豪华和品牌在华工厂多75%-100%的供应商质量管理工程师,来保证供应原料的安全与环保。
而谈到绿色生产,据了解沃尔沃汽车集团近五年来的能耗总量降低了30%,在中国的成都工厂也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排头兵。作为国内最环保的工厂之一,成都工厂与瑞典、比利时工厂一样,都采用同一制造体系和质量控制。值得一提的是它是国内第一家采用水溶性隔音材料,替代普遍的沥青阻尼贴片隔音材料的工厂。这意味着沃尔沃成都工厂生产的所有产品,均不含沥青阻尼贴片。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使沃尔沃成都工厂的VOC排量降低至25g/m2,低于欧盟法规要求的40g/m2。工厂在国内还率先采用国际领先的Suparator油水分离技术,使污水含油量由传统技术的2g/L下降到0.25g/L。
对原料供应商管理的科学体系和严苛要求,将促动中国汽车供应商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把环保和安全运用到车辆的每一个角落。而成都工厂绿色生产的前瞻性和可复制性,对于在国内汽车制造行业而言,更是一个标杆性的进步案例。
当然合资股比限制政策如何开放、开放之后自主品牌如何应对、公车改革对车企的影响等等也是汽车产业改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战略问题。但研究不断变化的市场结构和需求结构,不断提升自身的环保能力,顺势而为,在变化中从产业布局到产品布局进行全面改革,才更是车企在实战改革中突破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