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
位于英国小镇鲁吉利的亚马逊物流仓库里,员工穿着统一的橘色背心、带着一个类似手持电脑的电子设备、推着手推车,忙碌地走来走去。手上的电子设备,时刻规划员工取货的最佳路线,同时计算员工的工作量,甚至动作太慢都会通知到管理者。
“我们就像个机器人一样,不停地工作。”员工们抱怨,而亚马逊在当地也像富士康在中国的遭遇一样,被指责苛待员工,“把人当机器使”。但是当亚马逊宣布收购机器人公司Kiva,计划在仓库使用真的机器人时,那些满口抱怨的员工和当地政府都紧张了起来,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机会可能会被不知疲倦、没有劳资纠纷的机器人夺走。
这种替代性的变化已经在汽车行业发生。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长城汽车工厂里,哈弗H6的工艺车间堪比一个巨大的“机器人俱乐部”,百余台来自瑞典、日本、意大利、瑞士、西班牙等国的高端机器人完成了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身着蓝色工作服、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工人反而很少。
在冲压车间,冲压线采用整线封闭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几乎不需要人来参与。代号为B01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旋转传输装置采用了多个瑞典ABB机器人,确保哈弗H6冲压件的制作精度。焊装车间的车身主焊线和补焊线,整条生产线总共设置30个工位,装备27台机器人。哈弗H6的喷涂工作由26台日本安川的壁挂式自动喷涂机器人完成,可以达到90%的油漆利用率。在总装过程中,哈弗H6玻璃打胶工艺完全由机器人完成,胶宽、厚度等误差超过1毫米便会被机器人自动识别。
“利用自动化技术,我们既可减少工人数量,又可节省资金。”长城汽车总经理郝建军表示。他已在4家工厂投资1.61亿美元,配置了1200名机器人。在安装前,工厂机器人的平均价格大约是5万美元。“3年之内,减少工人数量带来的工资节省将可完全抵消这笔费用。”郝建军说。安装机器人后,长城汽车的焊工数量从1300人降至400人左右。
郭台铭的“百万机器人计划”就没有这么顺利了,为了倒逼各工厂加快机器人上岗,郭台铭曾给各地工厂下达指令,如果要大规模招工,需要经过郭台铭的亲自审批。但是截至目前,富士康在各地工厂的机器人数量不超过1.5万台,绝大部分是机械臂,少部分是低智能化机器人,工人们还感受不到被抢饭碗的危机,“我觉得这更像是郭总激情爆发的演讲,我看不到处于产业前沿的富士康发展机器人的内发动力在哪里。”富士康一位内部人士如此评价。
一位中层的技术人员甚至认为机器人并不是一个实惠的方案。“从抓一瓶水,到抓一个盒子,需要更改夹具;同样的机器人,如果不抓东西,而是去做打磨,就是换了另外一个工艺。富士康为众多厂商的电子产品进行代工,而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以iPhone为例,过去几乎每年都有一代新品推出。如果随着产品的改变而频繁改变生产线设置和机器人的生产方案,成本就可能就收不回来。”
机器人只能用于生产线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后端的组装,机器人能替代的工序实际上不到50%。“比如说iPhone上组装的螺丝,机器人很难保持这么高的精度,只要没对准,iPhone和机器人都将报废。”
#page#
影响并创造就业
自动化革命不亚于工业革命
面对来势汹汹的机器人兵团,我们的双手会被工业机械手臂代替吗?
“别只看到机器人抢了人的饭碗,别忘了它将孕育新岗位,比如机器人生产研发人员、维修工程师……社会绝不是不尊重技术与劳动,而是对技术的需求将更高。”陈嵩说。单从美国的数据来看,机器人的大量使用的确对就业问题造成一定不良影响,但对于德国这个全球最著名的制造业国家来说似乎就并不那么适用了。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近期发布了名为“积极影响就业的工业机器人”的最新研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在未来8年中将创造多于200万个工作岗位。生产力和竞争力是制造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机器人和自动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机器人和自动化,有些工作量减少了,但它们也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在工业机器人大量采用时,机器人生产线的日常维护、修理等方面都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来进行处理,这就无形中带动了一大批与机器人相关的就业途径。
在他们看来,当下的自动化技术足以与上世纪的农业技术革命相媲美,那一次革命中,美国的农业就业人口从占当初总人口的40%降到了如今的2%。在制造业的鼎盛时期,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从事制造业,而现在不足10%。如果机器可以压缩半数的人力劳动,或许这半数劳动力不会沦为过剩,而是减少一半的工作时间。
在《我,机器人》的故事里,始终对机器人充满敌意的警探史普纳也只有装了金属臂之后才能够和机器人对抗,而《黑客帝国》中尼奥只能变身超人才可以打败史密斯。即便是产生了情感、会做梦的NS5型号机器人,被电脑程序控制后也要被回收,沉默着等待彻底的清洗和重生。金属身躯下有无尽的力量在暗涌,人类与机器人的角力才刚刚开始。
Aotomate
劳动力贵不贵,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没有劳动力的问题恐怕更加严峻。自2004年“民工荒”以来,企业始终面临人力不够这一棘手难题。到明年,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将达到10亿的峰值,“用工荒”这种季节性、结构性缺工现象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