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以制造业复兴托起美国经济的整体复苏,并推出减税政策吸引美国制造商将海外工作机会回迁本土。于是,在上世纪末的大规模外包浪潮之后,美国制造业开始“海归”。
通用电气曾经是美国制造业外包的领头羊,如今却将原本外包到中国和墨西哥的热水器和洗衣机工厂迁回肯塔基州。其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直言,外包正在迅速变得过时。
中国是苹果公司著名的外包产地,每当该公司新产品发布时,最繁忙的往往不是苹果在美国加州的总部,而是其在中国各地的代工厂。然而,在年前的iPhone5供应危机之后,苹果公司也开始考虑让苹果产品逐渐由“美国设计”变成“美国制造”,并为此新增了1亿美元本土投资,以在美国国内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而作为苹果最大代工厂的富士康集团,在宣布了酝酿已久的机器人代工计划之后,更是在今年年后大规模减少了招工人数。
随着这些曾经的外包大户将海外工厂撤回本土,有关中国制造业被架空的担忧在华尔街渐渐浮现。
著名的《大西洋月刊》在去年12月刊出了一篇封面文章,谈论制造业如何从中国回归美国。围绕这篇文章,掀起了一番制造业从“外包”过渡到“内包”的讨论,不少人认为大量的代工订单将从亚洲流出,世界制造业中心将重新回到美洲大陆。
这种观点其实不无道理,但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整个亚洲,而是以珠三角为代表的中国的先发地区。
面对密集调高的最低工资标准、人口红利的慢慢见底、原料和能源成本的居高不下,即使我们忽略不计海外市场的急剧缩水,这些几乎出现在生产要素每个方面的成本压力也足以将为数众多的制造企业从现在的世界工厂逼走。在部分中国内陆地区和众多东南亚国家,这些原先传统制造业的二线阵地正在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原先的世界工厂,正面临着传统制造业出走之后被彻底架空的危险。
佛山作为珠三角制造业的排头兵,是国内第一批感受到转型阵痛的城市。数年的腾笼换鸟,已经倒逼了一大批传统制造业的出走。而雄心勃勃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正在计划用10大创新工程、10大创新产业园区、10大创新平台、10大创新联盟和10大全球招标项目,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然而,这一轮的产业引入,已不再像20年前那样简单,只消张开双手去承接产业转移。新型制造业在排兵布阵的时候更加精挑细选。这种不依靠大规模人力生产的制造工艺,更加青睐市场距离短、科技储备好的生产基地。
如今的高端制造业不再依赖于密集的廉价劳动力,而对市场距离和技术储备更加敏感。以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型制造业在排兵布阵的时候有着更加苛刻的要求,这也是大量转型的制造企业回流美国本土的原因。
于是,珠三角、长三角等先发地区的制造业实实在在面临被逐渐夹心化的危险:高端制造业在技术和市场上争不过美国,低端制造业在成本上败给东南亚等后发地区,尴尬地被夹在了产业中端,进退两难。
如果制造业夹心化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伴随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产业空心化。
在佛山,在珠三角,在每个产业转型升级最剧烈的地区,产业空心化都是一口敲了多年的警钟。但当我们真正看到美洲大陆上正在发生的制造业变革时,这长鸣的警钟,不得不变得更加声声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