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机床制造商面临着订单下降、利润滑坡的困境。进入新年后,人们开始思考:2012年是黎明前的黑暗吗?
宏观环境难有改观
作为周期性行业,机床的发展与宏观环境息息相关,且听几位权威人士对宏观经济的分析。
在不久前的机床协会常务理事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在做《中国经济前景与2013年展望》报告时指出:“从2012年走势看,三季度应为短期底部,四季度有望小幅回升,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略高于7.5%。这是在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主动调控房地产市场、化解投融资平台风险和推动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增长速度。” 余斌认为,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在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期,结构改革不到位和需求增长乏力等问题难以根本改观,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长期化趋势,发达经济体可能陷入类似“日本失去的10年”的境况。同时,发达国家实施再制造业化战略,以互联网、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动向。他预测,我国2013年消费、出口增长与2012年将大体持平,但投资增长面临下行压力;首先,房地产投资回升力量不足,其次,出口不振和产能过剩、利润偏低,将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
在前述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特别指出:“在告别近10年超高速增长之后,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年均发展速度将处于个位数,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要丢掉寄希望于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幻想,逐步适应经济平稳增长环境下的市场需求,企业要生产、要发展、要做大做强不能再主要依靠市场的增量,而是要靠实力来挤占市场份额,未来5年是我国装备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惠仁表示:“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全面下降,新增订单显著减少,产销水平明显回落,资金占用大幅上升,制造资源大量闲置,供需矛盾愈加突出成为当前行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他认为,行业固有的产能结构失衡的矛盾更加明显,本已严重的市场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在经历连续1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后正处于相对困难的调整转折期。
陈惠仁强调指出:“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彻底放弃对政府进一步推出强力刺激计划的期待,放弃对中低端市场强力反弹的苛求,因为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全行业需要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要自觉摆脱对规模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要彻底摒弃对快速增长的盲目追逐。”
可见,从短期来看,宏观经济不容乐观,而对机床行业而言,黄金10年也许真的就此画上句号。
#page#
外资凶猛冲击国内
我国机床产业在近几十年的发展浪潮中,不断进步与完善,已逐步跟上世界机床技术强国的步伐。目前,机床在车铣刨磨等功能方面更加完善,在机床外观结构更为宜人,在质量性能方面更为可靠。总体表现出一种新趋势,那就是复合型多功能机床将更为市场所青睐。
而中国也已成为世界机床第一大国,国产数控机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产业工艺技术上已经基本趋于成熟,产品种类齐全,性能质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大环境低迷、增速放缓,几乎所有行业都受到影响,作为装备制造业上游的机床产业也被拖入“寒冬”。
市场的低迷使急于发展规模的国内企业备受打击,但更大的冲击却不仅仅于此。机床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预计至2015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将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亿元,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25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在全球市场低迷的时候,中国市场的巨大缺口显得尤为可贵,许多国外企业仿佛看到了商机,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据了解,通快、埃马克、INDEX、GF等在内的欧洲企业都已设定了明确的中国市场战略,加大投资力度抢占市场份额。
事实上,在工业最终产品竞争日益明显化的今天,在工业生产链条中,所不为人知的机械配件、金属加工、零部件产品等环节的上游产业链的竞争更为惨烈,在包括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产品以及航空领域的诸多工业产品中,其源头的零部件加工与铸造技术则堪称精密繁杂,而相比为其提供关键技术的国际制造厂商,活跃在上游的公司也大多隐藏在了众多光环之后。
国内机床企业产品订单减少,表面看起来是由于全球制造业的不景气,而更多原因来源于国外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尤其是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疲软,成为国内企业在低迷环境下的隐性竞争之殇。来自通快集团的官方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其早在欧洲所有国家,以及南北美洲和亚洲设有60家分公司和办事处。2011年,其销售额为23.3亿欧元,同比增长15%,而这也超过了其在金融危机前的最高销售额记录。通快的销售量增长便证明了以上结论。
近年来,国内机床产品加快升级的脚步,技术研发力度不断加大,创新成果频出。但与国际市场相比,国产机床在可靠性与密度稳定性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国产机床硬件并无关系,而是关键在于数控系统。
据了解,有数控机床中枢神经之称的数控系统,一直以来都是阻碍我国数控领域发展的关键环节。经过多年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已形成由日本发那科公司独占世界市场50%、德国西门子占据25%的垄断局面。因此,在国内行业的产业链机器产业结构中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和刀具相对于主机发展呈现严重的滞后态势,相对于主机来讲,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和刀具在“强”和“大”方面都不尽人意,和当前的世界水平乃至中国台湾的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
#page#
转型升级话老意新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柏林指出:“当前行业形势的变化源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总量的下降和结构的升级,而行业自身中高档产品竞争力不强和中低档产能过剩的状况形成了与市场变化的不相适应,这是当前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转型升级,尽快提高行业中高档产品的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趋势。”
而从整个装备工业的转型升级来看,也对高端装备特别是机床工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的市场需求、产业基础以及政策环境有利于机床工业的升级发展。王卫明强调,近年来国产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基本在60%左右,约有40%还依靠进口,去年的金属加工机床进口达到132亿美元,这也是我们发展中高档机床最为有利的条件,也是实现产业升级最坚实的基础;从政策环境看,一方面“04专项”将一直会实施到2020年,能够集中一些资金重点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五个重点方向之一就是智能制造,数控机床是其中一个重点,数控机床主机、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均被列为重点支持方向。
陈惠仁在报告中专题阐述了对转型升级的深刻认识,他认为当前应该是机床工具行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期,并提出,转型升级的核心目标是竞争力,“我们目前仅仅处于能做的水平,距离做好和做出竞争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是因为在我们能做的中高档产品品种已经形成市场竞争力的还不多,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的技术创新成果长期停留在样品、展品和实验品的阶段,没有得到市场验证,更谈不上形成市场竞争力。
陈惠仁进一步指出:我们与发达国家竞争强手间的外在表现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差距的内在本质却是企业的综合素质。因此要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必须着眼于企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不但着眼于硬件还要着眼于软件,不但要技术进步还要管理升级,不但要着眼于物更要着眼于人,不但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尤其要着眼于文化领域。
尽管市场需求环境的显著变化给行业带来了经营困难,但陈惠仁认为:“从机床工具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是行业必须承受的转型之痛,也是行业必须付出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环境的变化并不完全是坏事,它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和切入点,所形成的倒逼机制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