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和2014年将是全国新建炼厂投产的高峰期,中国将全面走进炼油过剩的阶段。
由于产能过剩在石化行业已经是普遍现象,成为抑制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包括氯碱、纯碱、电石、轮胎、化肥等产品的产销率持续下滑。加上中东乙烯等石化产品进入投产高峰期,欧美、以及亚太等传统消费市场消费能力下滑,给我国石化下游产品市场形成额外冲击。
炼化产能过剩风险加剧
2013年福建将有两大千万吨级炼油项目投入试运行,总投资293.82亿元的中国中化集团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514亿元;福建联合石化公司“脱瓶颈”改造,将使年炼油加工能力扩至1400万吨。作为全国规划的九大炼油基地之一的泉州,届时将拥有两座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厂。
在广东,去年随着中石油广东揭阳2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的开工,中石油开始了在广东的炼化布局。目前广东已有茂名石化1350万吨/年、湛江东兴500万吨/年、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惠州大亚湾1200万吨/年等众多炼厂,总炼油能力约为4350万吨。
与此同时,中科合资的炼油加工能力为15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等也在积极推进。而且,广东还雄心勃勃地提出,到2015年广东原油加工能力要达到10000万吨/年,成品油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
在广东炼油产能翻番的同时,其炼厂产能过剩、开工率下降的现象或许也将如影随形,甚至全国的炼油行业都将陷入过剩。“到2020年,全国炼油产能过剩将达到3000万~4000万吨。”大宗商品资讯机构金银岛分析师韩景媛说。
据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数据显示,2012年,石化行业仍保持较强投资增势,不论是投资额还是新开工项目增幅较上年都有较大幅度上升。2012年1-11月完成投资1.55万亿元,同比增长26%,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4.9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11537个,同比增长7.9%。
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尿素产能过剩约1800万吨;磷肥超过国内需求1000多万吨;氯碱、聚氯乙烯、电石行业装置利用率仅70%左右。一年以来,石化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取得了一定进展,投资结构也有所改善,但过剩行业仍在扩大产能,同质化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石化下游产品价格长期在历史低位徘徊。
#page#
在去年12月22日召开的第六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吕政表示:“中国的重化工业调整,不是扩张产能,而是要淘汰落后产能,向高度现代化的大企业集中。”
因此,加快淘汰落后炼化生产装置,不断提高装置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促进生产结构优化升级,是炼油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淘汰落后产能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生产力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在炼油化工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为例:2001年至今,吉林石化公司共淘汰关停落后装置近百套,公司的主体装置由上划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之初的155套,变成现在的60余套,原油加工能力增加到1000万吨,资产质量大幅提升,盈利能力大幅增强。
炼化装置淘汰可通过整体淘汰、部分淘汰两个途径实现。对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产业政策、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装置实施整体淘汰;对于生产技术相对领先,产品社会效益大,但部分辅助生产单元技术落后的装置,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技术先进的生产技术替代落后单元,完成装置技术升级。
曾经让吉林石化引以为傲的染料、化肥、电石生产系统,由于技术水平落后、产能结构不合理,陷入了严重亏损的境地,生产组织举步维艰。为此,吉林石化相继关停、淘汰了这部分落后装置。新建了合成氨、丁苯橡胶、乙丙橡胶、苯乙烯等技术先进的化工装置。并对原有炼油、乙烯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完成了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扩能改造。在此基础上,还逐步建成了中石油最大的丙烯腈生产基地和 ABS生产基地。
由于受炼化装置生产的连续性限制,装置停车大检修成为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有利时机。吉林石化公司在2012年装置停车检修期间,共完成了221项技术改造项目节点碰头施工。其中,联合芳烃装置四合一加热炉、脱丁烷塔、重整液分离塔技术改造,是解决装置氢气供需矛盾,破解装置产能提升瓶颈的关键工程。改造实施后,在能耗增加10%的情况下,可增产氢气约4000立方米/小时。在有效缓解氢气供需紧张的基础上,装置重整单元从原40万吨/年提升到50万吨/年,汽油加氢单元则由原来的年产120万吨/年提高到150万吨/年,大幅提升了装置生产能力。
只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才能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才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市场容量,缓解产能过剩矛盾。未来在单套装置规模提高,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趋势下,炼化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更应加快技术前进步伐。建立产能退出机制,以先进置换落后,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力求做到大而强。
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产业集中度
去年10月份通过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能源的高效清洁转化,集约化发展炼油加工产业。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油气规划,未来中国将形成十大炼油基地:规模超过3000万吨/年的宁波、上海、南京、大连炼油基地;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的茂名、惠州、泉州、天津、曹妃甸炼油基地。一批大型炼油基地建成后,我国将形成30个左右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将主要建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西北四大炼化工业区,形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配套的基本格局。
淘汰落后产能不仅仅是炼化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还将进一步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资源最大利用化和效益最佳化的目的。小的炼化产能的关停并转,以及鼓励企业的兼并重组正是为了整合资源,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将向大型炼油基地集中。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曾撰文指出,炼油化工产业将努力从制造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创造型发展模式,要避免在数量上急于扩大,而是要以全面调整产业的结构、提升竞争力、提升技术含量为核心。继续积极向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优化配置资源和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推进炼化一体化和基地化建设。在扩大炼油规模的同时,持续提升炼油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真正实现由炼油大国向炼油强国的转变,实现发展方向上的根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