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关税降半的进口支架,或将在今年开始实质降价,而真正将价格“远在天边”的支架拖下水的,将是集中招标。
在药品经历了30轮降价后,高高在上的高值医疗器械终于开始被纳入价格整顿的视野。而首先中招的将是包括支架在内的高值医用耗材。近日,来自卫生部消息指,该部等6部门已经联合印发《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试行)》(下称《规范》)。
8年试点炼就招标大棒
《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在去年9月份才征求意见,不过依照卫生部的说法,其实早在2004年8月,其就组织北京等8省市三级医疗机构心脏介入类耗材、人工关节、心脏起搏器等3类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的试点工作。
由于降价效果显著,这一试点在20 0 8-2009年,在8省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卫生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还受托开展了两轮全国部分重点高值医用耗材品种的集中采购工作。并于2010年进行了新产品的增补工作。
在《规范》出台之前,已有四川、宁夏、江苏、湖北、浙江等很多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以省为单位的部分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
依照卫生部等6部门的要求,包括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骨科植入、神经外科、电生理类、起搏器类、体外循环及血液净化、眼科材料等高值医用耗材都将纳入集中招标采购范畴。同时,县级及县级以上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均必须全部参加这一集中采购。
意在压缩流通环节的不合理费用
“2004年以前,各地高值医用耗材采购存在着集中度低、采购价格高、地区间价差大、企业负担重、购销中不正之风时有发生、中介代理机构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这是官方公认的事实。
不过,即便在2004年以后,跨国医疗器械公司在华涉嫌行贿的问题也不时被爆出。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蔡天智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就坦言,进口医疗器械要真正降价,必须降低市场营销费用。在他看来,中间环节或明或暗的加价已是导致部分高值医疗器材价格偏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规范》可见,高值医用耗材的集中采购将借鉴药品集中采购的模式,即实行三统一:统一组织、统一平台和统一监管。同时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工作机构和监督机构也将沿用。
深圳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陶笃纯告诉南都记者,高值耗材实现集中采购是一个进步。在他看来,高值医疗设备流通差价率高、差异大的问题已经到亟待规范的时候。陶笃纯指,《规范》出台后,很多医疗器械公司原本“一对一”(企业对医院)的销售模式将面临转型。
然而,部分在华医疗器械公司对于新规的作用依旧持谨慎态度,有跨国企业甚至直言“各地阳光招标采购是否真的阳光还有待观察,各省究竟怎么招也还是个问号。”
据业内人士介绍,加大高值医疗器械价格管控的举措,相关部门也曾于2006年试图通过限制加价率和加价额降低部分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对外公布《关于加强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监测和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结果这项政策无下文。此外,国家发改委曾一度试图推出《植(介)入医疗器械流通环节加价率管理及购销价格监控办法(暂行)》(下称《办法》),不过,截至目前,《办法》也未公开执行。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秋霖则公开撰文称:“高值医用耗材集中招标的根本目的是降低高值医用耗材费用,从而降低总的医药费用。如果”以药补医“机制不能破除,那么这一目标仍然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