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应商端看,IPC格局复杂,厂商很多,并且由于某些应用门槛很低,市场上除了主流厂商,充斥着大量的二三线品牌甚至山寨产品。
但从大的流派看,应该分为两支。
首先是台系产品。由于IT代工业的兴旺和因之形成的产业和人才基础,台湾品牌IPC的兴起自然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从开始进行系统集成式的定制生产和改造,到逐渐根据一些应用,批量生产一些标准品,第一代的IPC厂商由此轨迹发展而来。他们对PC技术和生产制造非常了解,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制造出IPC,同时,较为短促的决策和设计链条,能够帮客户进行很多个性化的定制和生产。前者是PC产业基础带来的优势,后者,则是这种优势在工业应用中的特别反映。
伴随市场的发展,这一流派的企业经历了两次裂变和衍生。首先是,台湾系品牌的繁衍,从早期的一家独大,到现在的多个上市上柜公司。这些品牌,也往往有不同的专长,即有综合性的领导品牌,也有专长于IO、通讯、数据采集、运动控制等某方面应用的专家。那第二次衍生,主要是大陆本土品牌的出现,他们往往是早期台湾品牌进入大陆时的本土骨干,在掌握客户资源和基本的制造技术后,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和门户。他们往往有更低的制造成本和更加灵活的销售及服务政策,并以此为依托,在低端市场表现优异。甚至伴随着一些公司的上市和投资进入,企业规模做大,也开始逐渐挑战台湾系品牌的中端市场。
但是,无论是传统的台系企业还是落地衍生出的本地厂商,他们的根都是PC源流,其对工业,尤其是传统工业的了解是相当肤浅的,或者说与传统的工业自动化厂商相比是不在一个层面的。对行业工艺的掌握和与之对应的专属方案,往往是不到位的。同时,由于价格的激烈竞争,其品质在工业客户端的评价,往往参差不齐,或者说整体上不是非常理想。从工业客户的角度看,台系和本土产品能够满足很多基础需求。但随着中国制造业逐渐向高端发展,应用越发复杂和专业化,如果没有足够的工业知识吸纳和累积,其对市场的远期适应性和竞争力,是需要探讨的。
另外一个流派,是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工业自动化企业。他们的优势是熟悉工业。长期累积的工业知识,能够转化为更加适合高端和复杂工业需求的产品。当然,劣势也由此产生,过于苛求对工业现场的适应性,导致造价过高。在中国工业早期的膨胀式发展中,应用往往比较简单,对价格的敏感度很高,因此,西门子的传统IPC产品并不能取得非常好的市场份额。伴随着中国工业逐渐向高端演进,这种需求的趋势应该说对西门子等企业是有利的,但是已经形成的价格竞争格局,仍然是难以逾越的挑战。
不过,随着西门子的逐渐本土化,其适应中国市场的能力在逐渐加强,在IPC领域,就有明显表现。2012年初,西门子在华推出了最新的Simatic宜控系列工控机。这一适应中国价格水平的高性能工控机,可以说是传统自动化企业应对激烈的工控机市场竞争的一个利器。
对于工业用户而言,这类新品的出现,可以说缓解了过往在工控机选择上的一些尴尬——即台系和本土系无法很好的满足需求,而老牌自动化企业的工控机又太贵。
宜控系列对工业的适应性,不仅表现在坚固和耐用,更重要的是,对工业的适应性,譬如双以太网接口,以及良好的PCI扩展能力等。由于西门子对整个工业和与之对应的整体自动化有良好的知识累计的把握,从客户端的反馈看,宜控在整体系统中的往往有非常好的适应性。
中国的IPC市场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脉络和格局,但是,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变化机会。性价比和工业适应性,这是客户的两个永恒需求,目前看,西门子通过宜控系列的上市,市场的主动性开始增强,而台湾和本土系,在逐渐失去价格优势时,是进一步减低成本,还是强化本是短板的工业适应性,需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