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代表,光伏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并成长为国际新能源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和全球光伏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但是,尽管如此,产业环境、发展前景与欧美一些光伏发电应用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行业标准缺失、上网电价不明和电网改造滞后”这三大问题上。
关键问题之一:加快制定行业标准。以产业上游的多晶硅材料为例,由于准入标准缺失,我国多晶硅产业在发展初期一度出现无序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受多晶硅价格高涨的诱惑,盲目采用低成本但高污染的技术进行生产,其生产出来的低端产品对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成都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申林说,美国、德国等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多晶硅生产国,却没有出现严重污染现象,原因是采取了严格的准入标准和门槛。而我国由于没有多晶硅准入标准,一些企业和个人不懂技术也来搞多晶硅,造成了污染和低端产品过剩,这充分说明了标准和规范对于一个产业的重要性。
据了解,我国光伏产业的标准化工作与国际先进水平,以及与国内产业和市场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尽管我国已经正式出台了数十项光伏产业国家标准,但相距整个产业的标准规范还相去甚远,缺失率高达80%,特别是在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建筑集成系统等方面,标准化几乎还是空白。
关键问题之二:尽快明确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据了解,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规定了“上网电价”和“全网平摊”的法规条款,但是至今仍没有把光伏发电纳入“上网电价”,而坚持采取“一事一议”的招标方式,影响了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
赵玉文也认为,法规、政策是光伏产业发展初期的最大推动力。他介绍说,多年来,许多国家采取过几十种鼓励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效果都十分有限。而德国在制定了《上网电价法》以后,光伏市场快速启动并拉动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2009年德国新增光伏发电容量3800MW,占全球53%,使其总装机容量达到9134MW,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呈现出显著的环境效益。
关键问题之三:对我国现有电网进行智能化改造。赵秀生说,太阳能光伏发电属于调节能力差的能源,昼夜变化、气象条件变化以及季节的变化均会对发电产生影响,由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不具备调峰和调频能力,其接入对电网接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可调可控性差的光伏发电,国内的电网也未能升级到与其匹配的程度。“要实现以发展清洁能源为目标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实现电网的革命是前提,必须建立起能够适应清洁能源间歇式发电特点,具备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点的“智能电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要实现电网的智能化,就意味着要加大对电网的投入。国外经验表明,电源与电网投入的合理比例应该在1:1左右。而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对电网的建设投资,尽管近年来对电网的投入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到目前为止,对电网的累积投资仍然只有电力累积总投资的40%左右,造成电网发展大量欠账,发展滞后问题异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