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自动化网>深圳市康拓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门户>公司新闻>中国电力行业IT应用市场发展环境

中国电力行业IT应用市场发展环境

发布时间:2012-09-10 10:06     新闻类型:产业分析      人浏览
分享到:

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公用事业,经过多年发展,现代电力生产和经营管理都已具备高度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的特征,以网络、数据库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力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中国电力行业的IT应用主要包括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用电营销信息系统、配网自动化、企业ERP、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及发电机组智能测试系统等。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系统在电力设计、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科研等各个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厂站自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电力营销系统、电力负荷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科学计算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在安全生产、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行业政策环境及其对IT应用影响

电力行业是技术和装备密集型产业,其特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决定了其信息化发展的模式。我国电力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是用于电力系统的计算及发电厂和变电站的自动监测、监控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开始进入电力系统的各应用领域,涉及电网调度自动化、电力负荷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系统、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用电管理等多方面。20世纪末,电力信息技术进一步向综合应用方向发展,由控制层、操作层、管理层向决策层延伸,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得到了前所未用的发展,各级电力企业纷纷建立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如:办公自动化(OA)、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电力市场和营销系统、电力调度系统、送电和配电地理信息系统、呼叫中心(CallCenter)等。

1、信息化与电力工业化融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而融合发展是信息化的生命力所在,是信息化的本质要求。信息化是全球发展趋势,对人类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但是,信息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之中,并为这“四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信息化的作用表现在为各行各业的服务之中,并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

在电力企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中小型机、微型计算器装备级别不断更新提高,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器的比例很高。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系统,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机构建设不断健全。电力企业建设、生产、管理各个方面都已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信息化手段,为企业更快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动力。

目前,电力工业正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各电力企业通过控制生产成本、提高发电安全可靠性、采用较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以及更合理的营销过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也试图通过对制度基础、经营资源、技术状况和组织能力的改善和优化来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信息化如何进一步与产业链上的发、输、配、售等环节,以及勘测设计、设备制造、咨询服务等产业融合,是电力行业IT应用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于信息化与电力工业化的融合路径,一方面,需要深化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能力的融合,培育发展新的管理运营模式、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使得企业的生产能力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同时,管理能力的创新也将对信息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二者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发展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另一方面,需要促进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各环节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与电力企业各环节的融合,是发展电力工业的重要杠杆,不仅有利于发挥电力工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而且有利于加快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在大力完善电力企业业务流程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大电力产业链各环节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构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正在获得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信息化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信息化观念由重视生产自动化向重视管理信息化转变,表现为由“硬”到“软”;

第二,应用模式由管控分离向信息一体化转变,即实现生产实时信息与管理信息的集成;

第三,应用架构由分散应用向整合应用转变,即从部门级单项应用到企业级涵盖生产、营销及财务、人事、设备等环节的整体应用;

第四,数据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形成信息共享、增值的机制;

第五,系统模式由C/S架构向B/S+C/S架构转变,适应企业业务处理和经营运作快捷化、实时化的要求;

第六,实施模式由“用户-供应商”模式向“用户-咨询/监理商-供应商”模式转变,保证企业信息化切实从用户需求出发,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风险。

2、电力体制改革步入攻坚阶段

电力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基本改革取向,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促进发展为主要改革目标,随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的推进,发电企业作为电力行业处在竞争性领域的竞争性企业,必须迅速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大力发展综合产业,精干主业,减人增效,降低成本,形成比较优势,迅速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发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领先和制胜的必由之路。

(1)竞价上网牵动管理改革

2007年,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电力市场化改革方向。目前,东北、华东区域电力市场试点正在稳步推进。为应对电力市场试点工作,许多发电集团的竞价电厂开始从体制机制、成本管理等方面主动适应市场,成立了市场营销部负责竞价上网工作。同时,发电集团全面启动对标管理,推进燃料精细化管理,开展降本降耗,改善营运水平,促进高效节约型企业的建设。

(2)绩效考核比拼核心竞争力

2006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首次对央企调整的目标进行了明确,2007年初,国资委又修改办法,鼓励企业长远建立以价值管理为基础、以经济增加值为主要考核指标的业绩考核体系。

面对出资人的严格监管、业绩考核以及重组目标,五大发电集团开始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希望一方面增强竞争力,包括规模、效益、运营、发展、国际化能力,另一方面又在制度、管理、人力资源、创新、政策环境等方面发挥潜在竞争力,提升自身实力和行业地位,改变了成立之初经营水平不高、结构比较单一的状况,较好地实现了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的科学发展。

(3)机制催生成本核算

从2004年起,国家发改委对各省区市电网统一调度范围的新投产燃煤机组不再单独审批电价,根据各地燃煤机组社会平均发电成本,事先制定并公布统一的标杆上网电价,摒弃了原来“一厂一价、一机一价”的模式。

2007年,国务院下发《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广东、贵州、四川、江苏和河南五省开始试点,我国电力行业延续了20多年的“大平均”调度被节能调度所取代。标杆电价和节能调度的实施,让发电企业从单纯比装机规模变为电力建设项目之间比造价、比工期、比安全、比质量。统计显示,2007年比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25%,而新建电厂平均单位造价反而下降了1000元左右。

(4)电源项目竞争如火如荼

五年来,中国大唐、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国国电、中电投五大国有发电集团高度重视电源项目的市场竞争,先后制定公司经营规模及战略。中核总、广核电、国开投、神华集团、三峡总公司、各地方能源投资公司也分别与地方政府洽谈电源项目的开发。加上中华电力、 华润甚至境外投资者抢滩电力市场,使得电源项目市场竞争态势越发激烈。

在这种竞争下,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7亿千瓦,而国有五大发电集团中就有四家发电装机规模超过6000万千瓦。随着电源项目竞争的展开,五大发电集团分别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北、新疆、辽宁、河南等地区通过战略合作、出资收购、煤电一体化等方式投资控制了相当一部分煤炭资源。

3、节能减排政策进一步推进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电力行业是重点节能行业之一。

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有三条途径:

(1)结构性节能:通过调整电力产业结构,提高水电、核电在电力产业中的比例,降低火电的比重,从而相应减少煤炭消耗,增加水力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总体上实现节能。

(2)技术进步节能:通过采用新技术,改善工艺流程,提高电力生产过程的转换效率,提高煤炭利用率,从而实现节能。

(3)管理节能: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实现节能增效。在电力行业节能中,节能效果最显著的途径将是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当前,信息技术应用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已得到中国各行业的高度关注。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了电力企业运营不可缺少的部分。

电力行业生产的产品是电力,电力生产和分配要经历发、输、配、售的环节。在每个环节都有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主要在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方面促进电力行业节能减排。

在发电环节,信息技术应用对节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控制和设备管理方面。电力生产控制中,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对燃料掺烧比例、煤种、灰份等进行优化配置,实现煤炭燃烧最充分、成本最低。通过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降低资源损耗,实现节能。

#page#


在输电环节,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电网优化运行,促进网损下降。生产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电网安全、稳定、优化运行重要的支撑,是电力企业应用最广泛,技术发展最成熟的信息平台。生产控制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正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加快决策、快速诊断系统故障状态等,已经成为电力调度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对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降低电网运行损耗,减轻生产运营成本,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与现代化,提高调度的效率和水平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配售电环节,信息技术应用支持计量管理,提高电能计量准确性。电能计量是电力企业电能供应的度量标准,是电力企业经济效益重要体现。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对电能计量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电能计量设备的技术监督和管理水平,对各计量点的电能计量装置进行定期轮换、检验和技术监督,确保设备可靠运行和准确计量,对各关口计量点母线进行电能平衡的在(离)线计算,分析母线电能不平衡率超标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和技术改进方案,保证电网供电质量和运行效率。

总之,电力行业节能一方面要通过转换增长方式,实施“上大关小”,从结构上进行节能,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实现节能。其中信息技术在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

4、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快步伐

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自2006年8月起,国家电网公司就启动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2007年,“百千万”工程被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该文件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电气化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2008年1月30日,党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内容是立足强农惠农,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步伐,大力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全面开展农电标准化建设,在抗冰抢险、抗震救灾和奥运保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8年9月底,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123个、电气化乡(镇)1742个、电气化村33230个。与此同时,南方电网公司进一步践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积极落实“十一五”县级电网规划,将农村配电网建设纳入规范的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农村配电网的建设管理。2008年第四季度,南方电网公司增加安排农网完善工程投资15.61亿元。

(二)行业发展与竞争及其对IT应用影响

1、行业结构

从供应链角度上来讲,按照产品生产、运输、供应、销售这一条主线,电力行业供应大致可以分为发电、输电、配电和电能销售等几个环节。其中发电主要任务是进行电能和热能等产品的生产,这一环节的主要企业就是各种形式的发电厂和热电厂;输电(包括电网和各级调度中心)是运输电能的通道;配电是主要负责电能的配送,相关部门是各地的供电公司;电能销售则包括电能的批发(趸售)和零售,相关部门是电力公司的营销部、用电部和大客户等。

电能是一个按需生产的系统,电力行业的供应链是电力需求拉动的,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控制的自动化程度及信息管理水平都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和稳定。电力行业在许多国家里都属于公用事业,直接由国家控制,形成一个自然垄断的行业。过去,我国的电力行业是一种垂直化垄断的模式,也是说电力行为的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等几个环节都是在一家公司内部,使得供应链的管理成为一种公司内部的管理行为,便于领导和指挥,同时,也就失去了市场调节的作用。电力体制改革后,通过电力企业的资产重组,为建立“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电力市场奠定了基础。具有多方竞争机制的电力市场既给广大用电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为发电集团公司和社会上的独立电厂提供了多元化经营机遇。用电大户可以选择更优惠的供电方式,发电企业也可以有多种售电形式竞价上网。这一切都反映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变化和新格局。

电力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从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到运行维护,都有非常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还要能够根据新的经营运作需要,升级信息系统或者对系统进行快速重组。如何实施一个既能满足当前企业需求又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功能强大又具有良好柔性的信息系统就成为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内电力企业信息化需要讨论的主题。相对于传统应用,电力信息资源的开发尚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新的电力体制逐步形成,今后会在发电和电网等方面形成新一轮的信息化高潮。

在发电方面,五大发电集团公司自从成立以来,每个发电公司都拥有近百个发电厂分布在全国各地,因此,集团公司内部的通信和信息沟通将是各集团公司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例如: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在成立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就建设了覆盖整个集团公司的多媒体广域网络和生产日报系统,使公司总部与所属发电企业的信息沟通大为改观。同时,许多电厂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并在如下系统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时数据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机组经济运行专家系统、物资超市和电子商务系统、可靠性统计分析系统、实时成本核算系统、竞价上网辅助决策系统等。

在电网方面,随着电力市场的出现以及电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电力系统业务将发生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变电站视频监控(无人值守)、输变电线路监控、三维输电线路动态维修维护;传统单一主机的调度自动化体系架构向客户机/服务器(B/S)体系架构的转变;建设电量计费系统和电力市场交易平台等。此外,基于电力线传输的网络技术(PLC)也日趋成熟,为配电信息网络的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电网信息化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成为电网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电力企业应该是一个全面集成的数字化企业,它建立在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并能够通过集成化的企业战略框架不断改进,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发展。数字化电力企业的目标是通过全面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数字化、建造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并通过集成实现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实现客户、企业和供货商的无缝集成,实现人、技术、经营目标和管理方法的集成;增强核心竞争力,带动企业的均衡发展。通过集成企业的所有过程、规则、信息、资源、人员、技术,使企业成为具有协作性、学习性、虚拟化、实时性的电力企业。

2、业务发展

(1)用电情况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范围扩大和影响程度加深等因素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高位快速回落,各月用电增速持续放缓,四季度甚至出现负增长。2008年全社会用电量为342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3%,增幅比2007年下降9.5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为8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5%;第二产业用电增速多年来首次低于全社会用电增速,2008年第二产业用电量为258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3%,其中轻、重工业用电量分别为4511亿千瓦时和209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9%和4.24%,轻、重工业增幅比2007年分别下降7.92和13.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2008年第三产业用电量为34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6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小,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8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为40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83%。占比达61.2%的重工业用电增速大幅下滑是造成全社会用电增速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2008年,工业用电增速放缓,贡献率减少。2008年,全国工业用电量25495亿千瓦时,增长3.65%,工业用电增长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为52.71%,比上年降低27.93个百分点。总体态势是,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轻工业影响时间早,对重工业影响程度深、时间稍晚。重点行业用电放缓是导致全年全社会用电增幅放缓的主要因素。重点行业用电波动较大,从4月份开始增速逐步回落,8月份以后由于重点行业企业停、限产导致其用电增速开始放缓。四个重点行业用电增长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为

21.83%,比2007年降低23.01个百分点,比1-6月份、1-9月份分别降低15.15和13.89个百分点,显然四季度放缓剧烈。四个行业在四季度各月用电增长全部为负增长。

2008年,用电量增长放缓的省份明显增加,中西部放缓更快。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沿海地区影响时间早,对中西部地区影响速度快、程度重。用电放缓趋势5月份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并逐步向中西部扩散,9月份以来开始明显放缓,直接导致全国用电量增速快速回落并出现负增长。从放缓程度来看,经济发达省份由于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全年下降幅度相对较少;而中、西部省区由于经济结构以高耗能行业为主,所受影响更加直接,用电量下降幅度非常剧烈。

(2)发电情况

2008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343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8%。其中,水电563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6.41%,同比增长19.50%;火电2779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80.95%,同比增长2.17%;核电684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99%,同比增长8.79%,风电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6.79%。分地区看,发电量同比增长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安徽(25.8%)、广西(23.4%)、陕西(20.2%)。

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79253万千瓦,同比增长10.34%。其中,水电17152万千瓦,约占总容量21.64%,同比增长15.68%;火电60132万千瓦,约占总容量75.87%,同比增长8.15%;水、火电占总容量的比例同比分别上升1.00个百分点和下降1.55个百分点,风电并网总容量894万千瓦,同比增长111.48%。全国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36.48万千米,同比增长11.10%,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38714万千伏安,同比增长17.80%。

(3)供电与销售情况

2008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基本保持总体平衡态势。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加深等因素影响,全国经济增长势头迅速放缓,电力消费需求明显减弱。2008年1-11月份,全国电网供电量27,692.41亿千瓦时,售电量26,077.95亿千瓦时,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8.46%和8.98%。全国主要电网统调用电量27,288.62亿千瓦时,最高用电负荷合计47,360万千瓦,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9.06%、7.98%。

(4)全国跨区域送电及进出口电量情况

2008年1-11月全国跨区送电988.52亿千瓦时;各省送出电量合计4112.51亿千瓦时,其中本月送出382.91亿千瓦时;进出口电量190.52亿千瓦时,其中进口电量32.84亿千瓦时,出口电量157.68亿千瓦时。

2008年1-11月,华北送华东156.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4.15%;东北送华北48.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6.68%;华东送华中12.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1.89%;华中送华东355.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9%,其中葛南直流83.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88%,龙政直流134.9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2.05%,宜华直流137.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21%;华中送南方218.0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7.94%;西北通过灵宝变电站送华中28.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7%。

2008年1-11月份,南方电网的西电送广东854.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8%;西电送广西116.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5%。

2008年1-11月份,广东购 32.4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9.79%;广东送 105.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6%;广东送澳门21.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10%;云南送越南29.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64%;广西送越南1.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09%。

3、行业竞争

2008年电力需求增速略有回落,行业将迎来发展“拐点”,电力供需缓和以致平衡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预示着电力企业面临真正的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

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要求建立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竞争环境,电力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电力企业对内要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成本领先的战略基础上进行竞争。

电力行业在大集团为主体的格局下,各集团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更加强调集团化运作。集团化运营要求加强企业内部的业务协作,由职能分割型管理向流程协同化管理转变。即集团化运营要求整合化的IT应用的支持。

电网侧,营销管理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仍旧是重点。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营销管理系统的稽查和监管能力,并支持需求侧分析和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实现客户关系管理,大幅提升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在电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实施了“SG186”信息化工程,目的是构筑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建成适应现代化管理需求的八大业务应用与六个保障体系,力争使公司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全面推进信息化。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信息化工作在效能、效益、效率等方面取得

初步成效,在2008年抗冰抢险和抗震救灾工作中,准确的信息传递、资源调度和信息收集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方电网公司通过构建由数据中心、应用集成、企业门户、IT基础设施与信息安全、技术架构体系及IT管理和服务等组成的信息一体化体系,统一了从总部到各分子公司的业务标准和信息标准,最终实现了电网支撑数字化、业务管理信息化、分析决策智能化的目标。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发电企业同业竞争必须依靠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发电企业亟需开始考虑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消耗、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在发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面,2008年以来,大规模的电厂建设将发电量推向了接近过剩的阶段;同时,煤价持续高涨,有效电力需求下降,致使发电企业经营压力骤然增大。面对激烈的竞争格局,无论内部管理,还是面对市场进行战略化运作,发电企业都将更加依赖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及优劣程度直接关乎企业效益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各发电集团公司都把企业信息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重新规划企业信息化发展蓝图,希望借助信息化改造推动电力工业现代化,帮助发电企业走出困境。

发电企业应以管理创新为基础、以提高工作效率为手段、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以网络系统和数据中心为支撑、以企业信息门户为主导,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发电成本,建成功能完善、高效实用、高度集成、体现自身管理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发电企业普遍明确了“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步实施”的信息化建设方针,通过强化成本管理、经营管理、资源管理、安全管理,落实目标、计划、指标、责任、绩效,力求在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降低发电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升集团化运营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华润电力、国投电力、国华电力、中广核等独立发电商的强势崛起对五大发电集团的挑战,以及可再生能源加快蚕食火电市场分额,使得发电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这些都使发电企业必须提升自身内部管理能力,而加强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一个重要途径。

信息化管理应本着以支撑业务为核心,以提高效率为目标,努力提高企业的电力IT治理水平、IT运维管理水平和IT绩效管理水平,使IT充分发挥其价值。规范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将从人才队伍、资金投入、管理组织等方面为IT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长久发展。

本文地址:http://ca800.com/news/d_1nrusj6oaq9r8.html

拷贝地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留言反馈
  • 评价:

  • 关于: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联系邮箱:

  • 需求意向:

  •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