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9-10日,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专委会与IEEE通信学会南京分会共同主办的WCSP2011国际学术会议在南京邮电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200多名代表;收到了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提交的论文692篇,范围涉及3G、 B3G与4G相关技术、新一代网络与网络新技术、信道估计、均衡与编码、计算智能与盲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处理与智能天线、信息论、网络编码及安全、认知无线电及环境感知、语音与图像信号处理、DSP及应用、光通信与光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研究成果充分反映了通信与信号处理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应用及其发展趋势。经过153为TPC成员的审阅和筛选,录用论文290篇汇编成会议U盘。
会议邀请了六位专家针对不同领域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各位参会代表在32个小组会上分别进行了学术交流。
Vijay K.Bhargava,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IEEE Fellow),作了题为“Beamforming you data in a Tether Free World”报告。他介绍了60GHz毫米波(mmW)系统室内通信的挑战和机遇,重点介绍了物理层和MAC层技术的发展,分析了mmW系统室内通信物理层OFDM信号的生成和自适应天线技术,令与会代表耳目一新。
王晓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IEEE Fellow)、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作了题为“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networks: To suppress or to decode?”的报告。他介绍了K用户非约束组解码的概念,针对发射器间的干扰一般被视为可靠通信的阻碍问题,解说了解码干扰应该比抑制干扰更有利的思想。配置非约束组解码器,有利于恢复预期的消息。
Hsiao-Hwa Chen,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工程科学系特聘教授、IEEE通信协会通信和信息安全学会主席,作了题为“Chip-Level Space-Time Coding: I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的报告。他指出,目前基于比特级块编码和网格编码方式的空时编码方法,其性能对多用户干扰和多径干扰非常的敏感。他提出了一种传统的比特级空时编码不同的基于三维扩时码的芯片级空时编码方式,该编码方式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能,适用于多用户和多径干扰共存的无线网络环境,且具有相对独特的范式,可以与用户特征码联合设计,最优化CDMA系统的整体性能。为与会代表开拓信空时编码研究领域的新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Maria-Gabriella Di Benedetto,罗马大学工程学院教授作了题为“Impulse radio UWB with Time Reversal”的报告。她主要介绍了在UWB传输应用中的时间反转(TR)技术,分别分析了在单个UWB通信链路中使用TR技术能够给系统带来的性能改善,以及在多用户UWB通信系统中,TR可以调整多用户冲突(MUI)的分布,同时将接收节点自适应的调整到某一特定的MUI分布特征时更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性能。
张箴,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IEEEE Fellow作了题为“An Overview of the Network Coding Theory”的报告。他介绍了网络编码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推翻了独立的比特不能再被压缩的经典结论,指出网络信息流可以被压缩,从而可进一步提升网络吞吐量。网络编码的诞生和发展为网络信息传输指明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李海波,瑞典UMEA大学教授、MPEG国际标准化委员会主要成员,作了题为“Applications for Wireless Visual Sensor Network-the Digital Zoo”的报告。他描述了物联网应用领域中数字动物园研究的挑战性。为实现增强型数字化互动动物园的目标,如何处理大规模无线可视传感器网络的感知数据、用语义信息支持互动设计、提高游客的新型体验等技术。
分组讨论会上,各代表进行了论文宣读、交流。通过小组会上代表们的发言讨论,展现自己的学术成果,起到了交流、沟通的作用,对相关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受到与会代表一致好评的10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且其中的5篇论文被推荐到IET的学术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