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漆黑的夜晚,也能准确捕捉到大桥上、马路边的细小物体,并且进行迅速定位。在昨天刚刚结束的全国挑战杯上,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师生制作完成的《“智能眼”—融合信息感知系统》作品,让机器也有了一双厉害眼睛。该作品获本届挑战杯一等奖。
“常见安防成像设备易受气象条件和光照条件影响,成像模糊。”张宝辉介绍,该作品针对这些缺点而研制。他介绍,随着
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成像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例如重点码头、港口、飞机场、
车辆驾驶、飞机驾驶、搜救以及安检等。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出现的监控、安防、辅助驾驶、海上搜救等成像系统,基本上应用的都是单一传感器技术。”张宝辉说,单一传感器技术包括
热成像夜视仪、
微光夜视仪等。热成像夜视仪由于探测到的是物体热辐射图像即温度场的图像,它可以提供温度梯度较大或与背景有较大热对比的低可视目标图像,实现“全被动”、“
全天候”观察,即使在照度很低的条件下也能工作,不受烟雾等影响,观察距离也很远。但由于普通热像仪获得的图像分辨率低、不符合人眼的视觉特性,往往会影响成像质量。
微光夜视仪由于探测到的是物体所反射的微光,所以它所成的像和人眼的观察习惯比较吻合,成像质量较好,能提供更多的目标细节,但是作用距离和观察效果受气候影响较大,遇有烟雾等条件下不能正常工作,应用范围也有一定限制。
南理工的学生们将上述技术采集到的图像进行了融合。一方面可以缓解观察者交替观察两幅图像的劳累,另一方面由于多源图像信息具有互补性和冗余性,因此融合图像有效的提高了图像质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有利于提高对目标信息的分析和识别能力。
同时,这双“智能眼”还能进行全景图像扫描拼接、运动目标自动跟踪、敏感区域越界自动报警等功能,穿透烟雨雾霾能力强,识别敏感目标精度高,操作简便易用,能够全天时工作。特别适合于港口、机场、边境线等重点区域的安防监控和江海湖泊失事船只的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