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长庆采气三厂数字化与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陈文和作业一区生产大班班长杨伟伟一同来到作业一区苏14—7集气站,监测集气站外输天然气流量、温度、压力等参数,检查自动化系统运行状况。
杨伟伟说:“在内蒙古毛乌素沙漠,拎着管钳和铁锹去巡井已成为历史,数字化让员工通过点击鼠标实现了远程巡井、监视、关断井口,我们感受到了‘白领’的生活。”
天然气开采要长年在荒漠中,因此,奋战在毛乌素沙漠的采气工人也被喻为“沙漠黄牛”。然而,数字化气田建设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让“沙漠黄牛”的称呼成为历史。如今,只需轻松点击鼠标,采气三厂数字化管理平台工作人员和作业一区的员工就可实时记录生产数据。这些数据也将通过上传和发布,在苏里格气田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实现应用和共享。
苏里格气田单井数量多、产量低,生产管理难度大。采气三厂用科技手段解决管理难题,把作业一区率先建成采气三厂首个数字化作业区。作业一区92名员工高效管理480口气井,7座集气站,凭借“千里眼”、“顺风耳”之力,助推苏里格气田快速上产。截至7月31日,作业一区今年累计产气量9.62亿立方米,成为全厂产量最高的作业区。
数字化作业区,改变了原来井场看护、生产数据处理、生产状态监控、井口关键时候紧急启停等原来需要员工“身、手、动作”三到位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员工可以坐在值班室里通过轻点鼠标完成。在数字化作业区建设中,采气三厂首先完成了以苏14—2数字化集气站为代表的无人值守站改造。
这个厂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助推企业发展的有力抓手,不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在增储上产过程中,这个厂成功运用无线星状网传输、电子关卡及智能视频系统建设等先进技术,将数字化管理系统引入日常管理工作中。采气三厂不仅实现了井口生产运行状况的远程关断、监测压缩机运行状态等功能,而且开创了“同一平台、信息共享、多级监视、分散控制”的数字化管理新模式。
目前,这个厂作业一区建成自动化系统9类11套,包括进站区、分离器、发电机、压缩机、安防系统、电气系统等不同区域的改造,数字化科技网覆盖到作业区各集气站。
巡检苏14—2数字化集气站的员工于雷说:“在数字化集气站,我们不用驻守,只要在作业区视频监控室,就能对集气站所有生产区域24小时实施监控,无盲点和死角,并能通过数据远传自动生成电子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