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最新发布的“20个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审计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三年,20个省累计投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1241.87亿元,有力支持了重点节能减排项目的顺利推进。但是,这一审计公告也揭示出节能减排工作中专项资金被挪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违规频现以及淘汰落后产能不彻底等诸多问题。业内专家对此表示,很多“两高”企业,均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企业,这使得节能减排任务也同地方政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违规频现;而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主的节能服务业,无疑将使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实现最优化。
违规频现凸显形势严峻
根据审计署发布的审计调查结果显示,以上1200多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用于“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只分别占了15.1%和11.6%,这恰恰反映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许多“两高”企业同地方政府利益实现了“捆绑”。
事实上,由于地方高耗能企业的生产规模与地方财政收入直接挂钩,而政府又缺少相应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非常不足,甚至出现了“数字节能”和“数字减排”的现象。
去年年末,为了冲刺节能减排任务,各地纷纷采取强制性限产、限电措施。浙江、江苏、河北、山西等省,此起彼伏地掀起了节能减排大冲刺,对“两高”行业开始大范围限电甚至断电。进入2011年,我国更是遭遇了七年来最严重“电荒”。目前,整个中、东部地区存在3000万-400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今年是近几年电力供需形势最为紧张的一年,电力缺口总量可能超过历史上最严重的2004年。”国家电网副总经理帅军庆坦言。
“多地‘电荒’在2011年的提前到来警示我们,立足长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是燃眉之急。”来自我国知名节能服务企业——北京乐普四方方圆科技有限公司的节能专家指出,“在节能减排的市场发展进程中,合同能源管理(EMC)是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其在发达国家推行较为普遍,值得我国借鉴。”
EMC助力企业社会双赢
记者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持续“高压”以及企业节能改造需求的不断增长,EMC作为一种新兴的节能服务模式正式进入了人们视野。
据了解,在EMC机制下,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改造合同,全额投资、全权运作,为客户提供节能方案设计、设备购买及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全过程服务,并保证获得合同规定的节能量。服务成功后,双方分享节能收益。如乐普四方就是国内最早实行EMC模式的公司之一,目前已与近700余家企业展开合作,具有充分的行业经验。
乐普四方节能专家向记者透露,自2007年起,一汽集团就开始与乐普四方进行节能改造合作,历时4年,完成了一汽大众、一汽股份、一汽轿车、一汽丰田、一汽汽研五个公司的节能改造,共安装了53台LP智能化节电设备,每年为企业节约电费634.5万元,平均节电率高达53%。项目合同结束后,先进的高效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企业使用,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用能企业享受。
专家表示,在史上最严重“电荒”还在继续蔓延的当下,特别需要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稳步分解落到实处,EMC推广势在必行。同时,只有遏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才能避免“电荒”蔓延和年终为完成指标“拉闸限电”的闹剧再度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