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7500亿元,五年内年均增长率将超30%。
记者日前从有关方面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将物联网规划纳入到“十二五”的专项规划,目前正在形成初稿。同时,工信部也正在加快“顶层设计”,积极研究和推进物联网技术标准和产业化。
近日,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信部正在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产业化。”他指出,目前有
四方面工作需要做,一是培育物联网高端应用,二是打造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四是打造物联网产业链。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在最新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中称,目前标准化仍然是物联网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由于物联网起步较晚,因此整体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曹淑敏表示,我国现今至少在十个领域均有物联网相关应用,不过目前应用远没有到规模阶段,同时核心
传感器与传感网络技术还不够成熟,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M2M(机器对机器通信)与计算等方面仍有很多技术需要突破。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余晓辉表示,“我国核心芯片、基础性系统、构架依赖国外的情况在物联网相关领域更趋突出。”据他介绍,我国传感器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至少有数年,中高端传感器基本依赖进口,智能电网核心芯片几乎全是国外产品,智能处理和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均由发达国家主导。一直以来,我国缺乏能实现硬件、软件、网络、平台、应用和业务流程端到端大系统综合集成的企业,这一矛盾在重要行业和智能城市的高端物联网应用中将更为尖锐。此外,我国物联网相关企业整体上能力偏弱,如95%传感器和90%仪表企业为中小型企业。
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相关专家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投资和发展十大物联网应用的重点领域,分别是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
记者综合多家权威机构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发展速度将超过电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单个市场。专家预计到2015年建成50个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工程,5个到10个示范城市,形成核心技术的产业规模2000亿元,其中传感器100亿元,系统和试验检测700亿元,芯片、中间件和集成模块及设备产业的产业规模600亿元,工程实施、服务开发系统和运维600亿元。
据了解,自2009年开始至2020年,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将分为三个阶段发展,从初期的规划试点阶段到“十二五”期间的全面建设阶段,“十三五”时期的引领提升阶段。另据了解,目前智能交通每年以超过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在增长。专家透露,“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交通运输管理将达400亿元。智能交通和智能物流主要应用于在车辆信息通信、车队管理、商品货物监测、互动式
汽车导航、车辆追踪与定位等。重点推动以物联网为特征的智能物流产业的发展,2013年至2015年逐步形成物流信息化的体系,2015年初步建立起与国家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的协调发展的物流信息化体系。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全球物联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规模应用条件未完全成熟,因此不宜过高估计短期和直接经济效益。”他表示,当前紧迫的工作是要加快物联网标准的顶层设计,确定物联网标准体系和标准制定的优先级,统筹谋划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建设。超前谋划做好安全标准顶层设计,确保安全和发展主导权。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制定和推广应用中国自主编码体系,突破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初步形成从感测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