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全球智能电网领域,重大新闻有两件。一是在5月18日,美国华裔商务部长骆家辉与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联合宣布了美国智能电网建设的第一批标准,标志着美国智能电网建设正式启动。二是5月21日在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发布了举世瞩目的“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研究报告。
虽然国际上对智能电网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中国
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苗新认为,国际上正在形成发展智能电网的三极态势,即美加、欧洲和中印三种发展类型。中国,正在贡献出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抛弃“最后一千米”思维
电网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人造系统,信息海量、控制复杂,这也决定了在不同国情下,各国发展智能电网的方向和重点也不同。
中国电科院副总工程师胡学浩指出,西方国家的电网架构趋于稳定、成熟,现在侧重于智能配电网,而我国输电网还需加强。美、英等国天然气发电蔚然成风,中国目前却受制于燃料短缺。欧洲和日本大力发展家庭太阳能发电装置,在中国,这种装置可能更多安装在西部沙漠地区。
再看中国,2020年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6亿千瓦,煤、水、风等能源资源与生产力布局很不平衡,这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大规模集中开发、远距离外送电之路,这需要输电网的保障。
聚思中国智能电网执行总监陈文龙认为,智能电网应当是涵盖整个发输配供用各个环节的,绝非仅仅与客户相连的“最后一千米”。每个国家发展计划宏大的智能电网,应该选取适合自身的应用模块。中国的输电网发展较快,因此我国的智能电网研究应关注这一领域,并非只专注于配电网。
从电力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力市场目前仅存在于发电和输电之间,尚形成不了以电价为反馈信号的电网与客户的互动机制,配电和客户侧难以单纯形成有效的智能电网。这和电力工业成熟度紧密相关。
2002年,美国电科院开展了世界上第一个智能电网框架研究项目,当时配电和客户侧是其研究重点。然而,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孙宏斌指出,2008年,最早提出智能电网的美国电科院开始将智能电网的提法向输电侧转移。
“强壮”和“聪明”集于一身
“智能虽然讲的是整个电网的优美表现,但是,其主体是电网,电网首先需要坚强。我国正在实施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就是要解决‘坚强’的一次电网问题。”清华大学教授张伯明认为。
特高压大大推动了智能电网概念的成熟。在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专家普遍认为,我国电网处于快速发展期,网架变化快。我国以大型能源基地为依托,通过“一特四大”战略,实现更大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决定了我国构建智能电网必须具有中国特色。
张伯明还认为,智能电网将支撑特高压电网运行。从空间上来看,特高压输电使得两端系统之间的电气距离缩短,1000多千米的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在电气距离上只相当于几百千米的500千伏输电线路,这使得大区电网之间电气距离缩短。
张伯明说,中国电网引入特高压输电后,控制中心需要专门技术进行安全和经济目标的协调。需要更长时间来优化经济目标,例如水火之间的协调、梯级电站之间的协调、风电和快速响应电源之间的协调。还需要在更广域的空间范围来考虑安全约束目标,例如大区间传输功率的约束。随着进行安全分析的电网规模扩大,为满足实时应用的要求,就需要更高性能的计算机、更多计算机组成集群、更智能的多代理技术来实现。
“应该将‘强壮’和‘聪明’的优点集合在一个人身上。”这个观点正被更多人认可和接受。
发掘智能电网的价值
“Electronomics”一词正在美国火热着,这是美国全球智能能源计划负责人杰西·博斯特将“electricity”(电力)和“economics”(经济)两个词结合的杰作。他指出,1950年,美国GDP的20%直接依赖于电力;今天,这个比例已超过60%,未来更加令人憧憬,因为现在是智能电网曙光初现。
建设智能电网,应把专注科技发展和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才算把电网建好和用好。埃森哲公司的沃吉斯奇科认为,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服务和调度等各个领域,均可从智能电网中获益。
一个利好消息是,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整合已成趋势,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将提升各行业信息化水平。整合和集成企业资产管理和电网生产运行管理资源,从而为电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是发展智能电网的内部动力。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研究报告透露,国家电网公司要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各类电源和用电设施并网接入标准化和电网运行控制智能化,提高电力系统资产的运营效益和全社会的能源效率,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创新商业服务模式,提升电网与客户双向互动能力和客户增值服务水平。
清华大学校长助理宋永华指出,坚强智能电网的说法,崭新而富有挑战性,如果中国成功,有望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日本海外电力调查部副部长古野敏彦表示,在智能电网的探索之路上,中国步伐始终将是各国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