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能不能具有智能?这是学术界长期的争论。
争论的最大焦点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提出的“图灵测试”和著名学者塞尔提出的“中文屋”论证。前者倾向于认为机器可以有智能,后者试图否认机器可以有智能。
“图灵测试”过去了整整6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在刚刚落幕的第12届深圳高交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服务机器人“可佳”(一代第三版)展示了如何查阅说明书学会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以及“演示学习”两项最新科研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可佳”取名于“海螺姑娘”这个美丽的神话,它是人类对服务机器人最初的想象。在“可佳”第一代诞生之前,中国科大的相关基础研究已经持续进行了十余年。“可佳”工程的基本目标是:创造在现实环境与人协同共生的智能机器人,它们可以“看得懂,听明白,学得会,能思考,有情感”。
中国科大计算机学院陈小平教授表示,中国科大这次展示的“读说明书用微波炉”是迄今对“中文屋”论证最强有力的质疑之一,因而也是对“图灵测试”最强有力的支持之一。
在现场演示中,“可佳”开始并不具备使用微波炉的全部知识。当用户提示“请查看说明书”之后,“可佳”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微波炉使用说明书,通过阅读说明书,理解了有关知识,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流畅地操作微波炉加热食物。
在此过程中,“可佳”通过识别微波炉控制面板上的数码显示,来判断自己按“启动”、“停止”按钮是否成功和正确,并在需要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可佳”的所有行为都是自主的,不需要任何人工遥控。
“与工业机器人相比,‘可佳’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据陈小平介绍,应用于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工业机器人每做一件事情,都必须首先由操作员编程,实际上并不知道“怎么干”,而“可佳”可以自己上网从文本中提取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规划如何完成任务。“一个不会使用微波炉的人通常也不过如此。”他强调。
“这就是近年来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强调的‘自主性’,自主性越强,智能越高。”不过,陈小平坦言,虽然智能机器人研究距离实际应用越来越近,但是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它依赖于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甚至关系到生命科学的进展。”
记者了解到,由于现实生活环境与实验室里大为不同,机器人会不会对人类构成伤害,如何确保使用安全,成为实际应用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此外,机器人的造价过高、产业化标准尚未建立等诸多因素成为机器人普及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真正的智能机器人还应具有情感。人在解决问题时,情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佳”工程团队成员、中国科大王上飞副教授表示,机器人能够识别人类的表情,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互动”。
“如果主人累了,机器人送上一杯牛奶,播放一段音乐……”王上飞勾勒出一幅未来生活的图景。
到那时,流传千年的“海螺姑娘”神话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