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两年,合同能源管理(EMC)的合作模式正在高压变频器行业中悄然推行。这将是一片未来红红火火的市场!2010~2012年,中国EMC市场的增长速度大约为36%~45%。每当看到以上数据时,人们往往总是心潮澎湃。
然而遗憾的是,“梦想在左,现实在右”。
纵然今年上半年国家大力推广EMC的市场应用,然而梦想与现实之间依旧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EMC在我国已着实称不上一个新鲜的概念,但在近10年后才得以逐渐在国内推行。与EMC的发源地美国一样,国家政策对于EMC的推行至关重要。
2010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将合同能源管理提到了重要位置。对实施EMC的节能服务企业减免营业税、增值税以及企业所得税。
2010年6月,中央财政今年安排20亿元对达到一定节能标准的EPC项目予以奖励。奖励标准:中央财政240元/吨标准煤,省级财政不低于60元/吨标准煤,合计的补贴力度相当于标准煤煤价的近30%。
虽然国家推行力度较大,但是根据记者经过多方面了解,市场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
其中用户的信誉很难做出评价为最大的问题。“对方能否保证正常生产,能否实现持续经营,能否按期付款?”这是记者在采访中,高压变频器企业向记者反应最多的问题。
再加之银行贷款存在较大难度、国家政策的具体细则还未出台等因素更加剧了EMC的市场推广难度。
经过记者在高压变频器行业近一个月的深度采访,本期我们将重点EMC目前现实的生存状态,究竟是谁“动了EMC的奶酪”?高压变频器行业又是否可以克服EMC的弊端而一往无前?
合同能源管理
“渐入佳境”前的三只拦路虎
用户不用掏一分钱,便可以令企业践行国家节能降耗的政策,又可以分享节能降耗带来的实际利益,这便是合同能源管理(EMC)最令人拍案叫绝之处。
时至今日,EMC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1998年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我国实施了“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分别在北京、山东、辽宁成立了三个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自此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我国。
不过12年后的今天,这一概念才被逐渐推广开来:通过为既有建筑提供节能改造和运营服务,用户无需任何资金投入即可获得节能改造的全过程解决方案。节能项目产生效益后,客户与节能服务公司在一定的年限内按约定的比例共同分享节能效益。简单地说,EMC模式实现的是:你(客户)节能,我(EMCo)投资,省下钱共分享。
作为市场化节能新机制,EMC投资、技术和节能效果等优势正逐步显现,被越来越多用户所接受。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约502家,共实施节能项目4000多个,总投资280亿元,完成总产值580多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350万吨标准煤。
但事实上,在我国由节能服务公司完成的EMC项目仅占据所有节能项目的10%,大部分EMC项目由节能设备企业与用户直接合作完成,虽然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记者发现EMC在实际推行中依旧困难重重。
拦路虎之一:用户中断经营造成的还款风险
通俗地理解,EMC更像是人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分期付款,用户将项目款项按一定的时间返还“银行”,目前市场通行的项目周期一般为3~5年,因此它具有相对周期较长、回款较慢等特征。
“在此过程中,高压变频器企业就像银行一样,以量取胜,盈利并不大,赚取的不过是‘利息’,如若某个项目发生呆(赖)账的情况,相对于微不足道的‘利息’而言,高压变频器企业的盈利能力往往备受考验,因此我对EMC项目并不是很看好。”东莞证券电力行业研究员俞春燕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
EMC首先面临着用户能否持续经营的巨大考验。
钢铁企业一直是高压变频器的重点应用领域。由于钢铁企业电机系统量大面广,设备陈旧,效率低、系统匹配和调节方式不合理造成系统运行效率低下,能耗高,“大马拉小车”现象严重,设备长期在低负荷区运行,因此急需对电机系统进行设备改造和优化运行管理。
在钢铁厂,一些重要的风机、水泵,如炼钢除尘风机、高炉除尘风机、烧结余热风机、加热炉风机、除鳞水泵等设备,对工艺、节能和环保的影响比较大。早期大部分钢铁厂的风机、水泵设备不调速,直接采用工频供电定速驱动,采用档板来调节流量,这样会白白浪费很多能量。如果采用高压变频器进行变频调速,则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电能,也给企业带来效益。
然而伴随着钢铁企业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行业整体产能释放过快、钢材价格持续震荡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国家“铁腕”推行的节能减排政策中,钢铁行业被明确列为重点改造行业之一,因此今年钢铁行业呈现出与过去大为不同的低迷。
以7月份为例,我国粗钢产量5174万吨,同比增长2.2%,日产粗钢166.9万吨,较上月减少12.3万吨,这是连续第三个月粗钢日产量下降。
国内高压变频器一公司总经理指着刚刚出炉的这一数据,感慨道:“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存,据我所知目前钢铁企业目标并不是要每月要盈利多少,而是每月亏损的额度,现在它们的生存十分困难。虽然钢铁行业是高压变频器的重点应用领域,但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谁还敢和它们做EMC?如果有一天企业发生重组或者倒闭的情况,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冒险。”
根据记者了解的情况,此种情况并不单单存在于钢铁行业。用户是否可以持续经营在一方面着实加大了EMC市场推广的难度。
事实上,目前企业与用户若考虑之间建立EMC合作模式,用户的资质则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如果对方是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由于是国有股份控股,且一般情况下运行优良,因此这些用户往往会是高压变频器企业的首选;其次为曾经合作过的客户,由于对对方的经营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也相对容易做出判断;而信用程度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被拒绝的概率则更大一些。
荣信股份副总裁张其生对记者说:“我们目前做了一些EMC项目,但我们在用户挑选上十分细心。目前已经敲定的EMC订单中,国有企业占较大部分。EMC项目若对方不能保证持续经营,这样的项目我们倒不如不做。”
诚然,如果用户出现经营问题,那么其中的风险该由谁承担?因此用户是否能够持续经营已经成为EMC能否大范围推广的最大障碍。
拦路虎二:融资渠道少且不畅通
对比各国情况,EMC在加拿大实行的时间略长一些,上世纪70年代魁北克省政府与电力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个EMC。经过几年运行显示了它的盈利机会和生命力,此后该类公司应运发展。加拿大的六家大银行都支持EMC,银行也对客户的项目进行评估,并优先给予资金支持。
相比较而言,国内银行的支持力度并不大。
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目前仅兴业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等少数商业银行针对EMC项目特性开发出相应产品,其余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在此领域几近一片空白。每到这时,不免令人发出“锦上添花的人多,但雪中送炭的却太少了”的感慨了。
“实际上由于EMC需要先提供设备(垫付资金),随着实施项目的增多,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如果不采用银行贷款,便会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如若操作时未能掌控好,必然导致企业资金链发生断裂,严重时将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占据一定优势。资金相对充裕一些,也能较容易调整生产和销售;如若是未上市的公司,就显得十分吃力,公司推行大量的EMC项目恐怕吃不消。”俞春燕表示。
据悉在设备企业直接推行EMC项目中,抵押贷款往往由企业和用户信用程度较好的一方来申请,唯有这样才能相对容易获得银行的支持。
与此同时,由节能服务公司推行EMC项目则遭遇到更大的尴尬。由于发展初期通常规模较小,自有资产不足,往往因为缺乏抵押物、担保物而得不到银行贷款。
事实上,在国外节能服务行业的资金通常都来自一些希望获得长期而稳定回报的投资者,包括保险公司、大学捐赠基金和一些慈善基金等,他们获得8%左右的回报就很满足,并不期望过高的回报,而在国内这一渠道还尚未打开。
因此,融资渠道何时才能畅通,并可以大范围开行“绿灯”?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EMC的市场推行。
拦路虎三:政策细则千呼万唤未出来
前几年我国EMC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节能服务产业还存在财税扶持政策少、融资困难以及规模偏小、发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难以适应节能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从今年开始国家对于EMC的政策一直十分明朗。特别是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通知》中明确提出国家将通过税收政策、完善相关会计制度等方面扶持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
比如《通知》中明确指出: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等。
不过记者发现《通知》虽然明确提出了具体的优惠措施,但是相关细则至今也并未出台。
“从目前出台的政策看,它几乎涵盖了可以扶持企业的方方面面,但若说到推行,我们倒更倾向再等等看。虽然现在国家指导意见已经出台,但是具体实施细则并未出台,要等相关细则出台之后我们才能敲定具体的推行方案。”根据记者了解到的相关情况,此种观点正是业界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推行的政策不够细化,也导致了EMC推行起来感觉吃力的一大原因。至于细节何时出台,目前市场正呈现出焦急地等待状态。
不过记者注意到《通知》中明确提出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2年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壮大,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因此足见国家推行EMC的决心与能力,相信假以时日市场环境日趋完善的EMC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申银万国的研究报告指出,今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产值有望达到800亿元,增速有望保持在30%~40%,未来行业的市场容量有望高达4000亿元,因此面对这片即将要“井喷”市场,尽快清除这三只拦路虎便显得更加刻不容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