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和创新
今年8月,《深圳2040城市发展策略》项目正式启动。
“我们希望这份发展策略首先能突出创新特色,让深圳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继续走在前列、勇当先锋。”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吕锐锋说。
坚持改革、深化开放——从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特区成立那天起,改革、开放这两个词汇就被烙印在深圳特区发展脉络上,成为推动这座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
深圳的改革,是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坚持“特”区使命,不断解放思想、不怕牺牲短期利益、敢于突破桎梏,积极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建立之初,特区就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深圳的改革,是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大胆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先进文明成果。
30年来,深圳利用外资和国际先进技术,从“三来一补”企业起步,发展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城市,形成了较高层次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和高度的外向型经济。“通过坚持对外开放,自身资源不足的深圳快速吸纳国际资源和要素,不仅迅速改变了自身的面貌,而且对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说。
深圳的改革,是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体制改革的统筹行为。
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在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积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成立行业协会服务署改革办公室和市政府服务大厅,推行电子政务,改革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加快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回顾深圳30年发展经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室研究员何树平说,敢闯,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实践成功经验的根本点,“深圳的经验表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认真审视发展路径和现状,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将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必须突破原有的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必须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一个永恒的过程。”
#page#
灵魂和生命
深圳的创新首先是思想和观念创新,作为市场化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深圳特区从诞生之日起就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摸石头过河”。
三十年间,深圳以创新精神敢于思考、勇于实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屡有创举。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第一家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机构、土地转让第一槌、第一条环球集装箱远洋航线、第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地方政府规章……
深圳的创新,是发挥市场经济优势、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结果,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搭建起来后,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为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开始诞生。
2009年,深圳PCT专利申请3800件,同比增长40.3%。这个并不具备强大科研资源的城市却不仅拥有招商、平安、中集、万科等传统行业的巨头,也出现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在名牌企业。
经济学者一语道破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的奥秘,这就是著名的“四个90%”: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中的专利出自企业。
深圳的创新,还有赖于一个主动承担责任的政府来充当必要的保障,维持市场的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平台。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深圳市政府出台上百条政策,涉及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产业导向、财政补贴,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深圳市先后出台的《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等文件,促成深圳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从萌芽、成熟到飞速成长。
200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507.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5%,比1991年的8.1%提高46.9个百分点,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增长点。
长江商学院教授王一江对记者说,“深圳在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上为全国创造了新鲜经验,在中国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page#
强大生命力
2009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达8201.23亿元,比1979年增长979倍,年平均递增25.8%,创造了世界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奇迹。这一年,深圳人均GDP达1.36万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认为,深圳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验证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
社会主义的本质需求是共同富裕。事实证明,特区建设三十年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2009年,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彩色电视机126.2台,电冰箱97.1台,移动电话223部,组合音响46.2套,空调器210.8台,家用电脑102.9台,家用汽车32.9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64平方米。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上。现在,特区正雄心勃勃地筹划建立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里,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将免费向市民开放,当地音乐厅举办交响音乐会,市民可以免费领票欣赏。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深圳是全国吸纳农民工最多的城市之一,如何让来深建设者享受到公平正义的待遇,是深圳特区三十年来致力解决的严峻话题。1992年,深圳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1994年11月,深圳颁布工资保障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最低工资条例》,最低工资成为法定制度;2010年,随着深圳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特区内外实行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使特区外占半数以上外来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得到提高,消减了特区内外工资政策的差异,促进深圳特区内外的统筹、协调发展,适应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回顾三十年的特区建设历程,人们也深切感受到,特区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如土地空间限制、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等“四大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仍未得到根本性突破,迫切需要特区集中力量加以解决。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如此表达对深圳的期望:“如果深圳能继续保持真善美的城市化,民众在经济上易于就业也易于创业,在政治上享受充分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在文化上拥有多元化的精神享受,促使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这就是特区未来应该立起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