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已制定完成102项相关企业标准,正考虑向国标委、国际标准化组织(比如国际电工委员会)提交其中有些标准的编制提案。这样,就可以将我们企业的标准推荐成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主任王益民近日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作出上述表示。
7月25日,上海市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签订《智能电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五个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具体包括:加快国家电网公司上海智能电网研究与发展中心建设,加快电动
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推动
电力光纤设施建设服务三网融合发展,推动钠硫电池产业化,以及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智能电网示范应用等。
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的扩大试点范围的战略路线图已日渐清晰。然而,有鉴于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目前国内外对于智能电网的发展重点和实施路线存在不同理解,争议依然较大。
王益民坦言,目前智能电网还只是在建设的初始阶段,问题还不突出,等到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普及到面的时候,如果相关政策不能配套到位,有些问题就会出来。
智能化“十二五”规划
东方早报:国家电网智能化“十二五”规划已经完成了?
王益民:《国家电网“十二五”规划》还在编制过程中,但《国家电网智能化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成了,后者的时间跨度一直到2020年,是一个更长期的规划。
《国家电网智能化发展规划》包括国家电网公司的总规划报告,以及各网、省公司的分报告。下面还有两个分报告,一份是《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研制规划》,对智能电网的哪些设备需要怎么做,在哪一年完成,做了规定。另外,完成了《智能电网的标准体系规划》,对智能电网建设所涉及到的标准,具体什么时间要完成什么都做了规定。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制定完成了102项相关企业标准,使得试点工程可以依据这些标准开展建设。其中有些标准,我们正在考虑向国标委、国际标准化组织(比如国际电工委员会),提交编制提案。这样,我们可以将我们企业的标准推荐成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
眼下,我们已经有8个项目完成了向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提交标准提案的程序,还有10个项目正在编制提案,近期将提交。
科研方面,我们在2009年确定了117个专项,今年又确定了88个专项,对智能电网涉及到的专业技术进行攻关、研究。
今年投资占比不大
东方早报:我们看到国家电网的一个规划:到2015年,以特高压为核心的坚强国家电网初步形成,以“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为受端,以东北特高压电网、西北750千伏电网为送端,连接全国各大煤电、水电、核电基地,年输送能力超过4亿千瓦,特高压跨区输送能力超过2.4亿千瓦。目前距离2015年还有5年时间,国家电网的推进情况如何?
王益民:因为这是一个规划,所以我们要通过“十二五”的这段时间,把这些项目逐年地纳入到计划中来,一年一年地往前推进。现在刚刚开始,但是应该说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
交流的试验示范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100万伏特高压输电工程在2009年1月份就投运了,直流的试验示范工程——向家坝至上海的+/-80万伏直流输电工程在今年的7月份也投运了。这些工程涉及到标准的确定、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等方面,目前这些过程都经受住了考验。
东方早报:完成这些规划的具体投入会有多大?
王益民:具体投入要由设计单位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测算。
东方早报:那么2010年,国家电网在智能电网的试点工程中投入有多大呢?
王益民:因为是试点,所以在今年国家电网的投资中,这个所占比例不是很大。
上海试点
东方早报:中国的智能电网将如何解决
新能源接入的问题?
王益民:新能源的接入是智能电网的重要考虑点之一。首先是管理层面。要研究、确定新能源接入电网的一个标准,包括风能、光伏等的并网技术标准。第二是技术层面。我们目前有风电、太阳能电站并网的试点项目,比如上海东海大桥的风电场和崇明光伏发电的并网试点,通过这些项目研究新能源怎么接入到电网中来——就是看电网在调度上怎么合理化,怎样通过火电机组来和它们配合,解决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波动性大、随机性强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有一些试点项目来研究分布式发电的问题。像现在上海东海大桥的风电是属于集中式的。将来我们还要通过试点项目,来研究分布式的发电问题,这些分布式的发电,在并入电网之后,给电网的安全管理、用电管理、计量计费、电压控制等方面带来挑战,这些技术问题也需要解决。
东方早报:东海大桥风电项目和崇明的太阳能发电场并网之后的运行是否对现有电网产生影响了?
王益民:目前运行正常。因为东海大桥风电场即使全面投产之后,也只有10万千瓦,和上海的用电总量来比,微不足道。
东方早报:那么如何试验,可以检验电网是否能够承受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根据数据,在国外,2008年丹麦的风电已占到该国发电总量的21%。
王益民:这就是目前我们做试点、做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欧洲的情况,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数据的表面现象,还要研究他们是怎么来进行管理的。虽然丹麦的风电占丹麦电力的比例很大,但是丹麦的电网是接入整个欧洲电网的,所以从整个欧洲电网的范围来看,这个比例就不高了。拿上海的情况来说,我只拿东海大桥附近的负荷来和东海大桥风力发电负荷来比,那么风电的比例一下子就上去了。但是放到全上海来看,这个比例就不算高。
第二个方面,国外的风电场,都有先进的工具做风电功率预测,根据预测结果,风电场要向电力的交易机构报价,然后到交易市场上去交易。
第三,他们的风电机组,在任何时候都要保留一定的发电裕度,参与电网的调频。这些情况,国内很多风电场在规划设计时没有考虑。
三网融合“技术上没问题”
东方早报:我们看到国网和中国电(600795,股吧)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光纤到户,国网如何看待三网融合?电力光纤到户的优势在哪?将来打算用何种市场模式进行推广?
王益民:国网和中国电信的合作是一个全方位的合作,电力光纤到户只是其中之一。
三网融合的目的,就是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降低社会公共成本。从这点上说,国家电网公司是全力支持三网融合的。
我们提出来,通过建立光纤到户,来支持三网融合,也是基于这么一个考虑。因为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通电,我们通过研究后提出光纤复合电缆技术,把光缆造在电缆里。这样,只要铺设一根缆,电线、光纤同时铺设到位。这个举措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成本。一次施工,电缆光缆同时完成,大大节约施工成本和通道资源。
至于未来的市场运行模式,作为一个课题正在研究之中。但不论采用什么模式,我们希望对用户而言,当他们在享受服务时,他们的付出应该比之前各自建设网络、重复建设的时候要低。这是我们设计商业模式的根本出发点。
东方早报:在提出三网融合的时候,智能电网这一概念还未成形。如今国家电网的智能电网技术日趋成熟,那么智能电网框架下的电力光纤到户与之前的三网融合方案比,哪个是更优选择?
王益民:三网融合,从技术上说是没有问题的。根本问题还是管理体制怎么满足需要,或者说怎么从管理上进行优化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电力光纤到户,也只是提供一种技术上的可能,真正要发挥作用,同样也需要管理上采取措施。
另外我们的光纤电缆到户,对老用户并不适用。因为我们不可能把老用户的电缆拔掉再重新装。我们的电力光纤到户,是针对新用户而言的。比如新的楼宇、新的小区盖起来之后,做电力工程施工的时候,我们就把光纤复合电缆铺进去,这样才能够起到节约的目的。
最大瓶颈是标准问题
东方早报:国家电网在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碰到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王益民:第一个是标准问题,发展智能电网目前最大的瓶颈还是标准的制定,这影响到我们的工程能否快速推进、大面积推广。在这方面,我们正在积极地工作,加快标准制定的速度,争取让标准的出台速度更快一些。
第二个方面,智能电网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目前来讲,我们的管理制度对互动化支持不够。所以下一步就是要大力研究相关的政策,比如更多地靠市场的机制、经济的杠杆来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智能电网的建设的目的是:第一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第二提高清洁能源消纳的比重;第三提高终端用户用能的水平以及能源利用的效率。比如说与用户的互动,让他们在高峰的时候避峰,在低谷的时候多用电,或者在风力发电机组发电较多的时候,让用户多消费清洁能源。为了做到这些,用户就必须参加互动。但目前,我们的电价体制还不能够适应这么一种互动要求。
目前智能电网还只是在建设的初始阶段,问题还不突出,等到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普及到面的时候,如果相关政策不能配套到位,有些问题就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