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百亿元深海舰队驶进南海采油
发布时间:2010-06-21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
行业资讯
人浏览
一艘长度超过足球场、高度超过10层楼的巨轮,屹立在江苏如皋的海洋工程基地。
这是亚洲第一艘深水铺管起重船,代号“海洋石油201”,造价达30亿元。今年年底,它将正式交付使用。用它来铺设管道,来自海底3000米深处的石油和天然气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陆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副总工程师曾恒一表示,这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深海作业舰队即将成形。
舰队目标直指南海。此前,由于缺乏设备和技术,中海油在南海等深海海域开采油田时不得不与外国公司合作,让外国公司拿走几乎一半的收益。
逐鹿南海
在陆地石油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中国和周边国家将目光投向南海。
南海与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齐名,其油气储量的商业价值不言而喻。根据中国海洋部门初步估计,南海油气储量达500多亿吨,即使在中国传统疆界内也有300多亿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吴士存说,南海已探明200多个含油气构造和180个油气田。这些油气田基本上位于500米至2000米的深水区。
自20世纪60年代南海发现石油以来,周边诸国纷纷前往开采。其中,越南的青龙、白虎和大熊油田年产量均在500万吨以上,马来西亚的南海石油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中国落在东南亚国家的后面,来自南海的石油年产量不到1000万吨。
而香港富商李嘉诚旗下的加拿大哈斯基能源公司(下称哈斯基)在珠江口海域与中海油开始合作后,连续发现荔湾3-1等三处天然气田,也是中国深水勘探至今为止仅有的发现。
目前,中海油在南海的开发基本上集中于浅海——北部湾海域和珠江口海域。而在资源最为丰富的南沙海域,却没打一口井,没出一滴油。
按照中国的政策,中石化和中石油这两大巨头仅限于陆地及5米深之内的浅水区开采,5米以上区域是中海油的天下。外国石油企业要想在中国海域内开采石油,则必须与中海油签订合同,后者可以从中无偿获得51%权益。
今年4月底,中海油抛出5.15亿美元,将丹文能源公司珠江口海域一个区块24.5%的权益收入囊中,其权益上升至75.5%,康菲石油公司拥有其余24.5%的权益。
除了荔湾3-1等少数油气田,中海油已收回大多数南海区块的权益。中海油负责“海洋石油201”项目的许文兵告诉本刊记者,自己独立作业,比国外作业者的费用要低很多。
旗舰下水
中海油独立作业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即将建成的第一支深海舰队。
在上海世博会石油馆中,最吸引人的是由陆川导演的4D电影《石油梦想》。普通观众或许意识不到,展厅角落沙盘模型上三艘模样特殊的舰船,关乎中国深海石油开采的未来。
这三艘船是“海洋石油720”深水地球物理勘探船、“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以及“海洋石油201”,它们将分别承担油气从勘探、开采到运输的环节。
据介绍,“海洋石油201”是世界上第一艘同时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起重能力、第三代动力定位系统(DP3)及自航能力的作业船。今年5月28日,这艘船在江苏如皋出坞,开始交付前的最后安装。
“这艘船正式交付后会非常忙,很多项目都等着呢。”承建“海洋石油201”的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总裁陈强对本刊记者说。铺管船比钻井船更紧缺,每天租金达几十万美元,即使有钱也要排队很长时间才能租到。
耗资60亿元的“海洋石油981”今年年底也将交付使用。它相当于45层楼高,最大作业水深3050米,钻井深度1万米。承建商上海外高桥(12.31,-0.31,-2.46%)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琦称其为中国海洋工程项目的“航空母舰”。
“海洋石油981”同样具备第三代动力定位系统,可在每小时109海里风速,或者说相当于18级以上的超强台风之下运行。中海油副总工程师曾恒一告诉本刊记者,南海是世界上台风最频繁的海域和波浪最剧烈的海域之一,深海工程设备需要适应灾害性的环境。
长期以来,深海石油作业核心技术一直由欧美少数国家所掌握,中国在300米之外的深海只能与外国公司合作。上述“中国造”旗舰将改变这一历史。中国海洋石油工程公司(600583.SH)总裁姜锡肇表示:“自己有了装备,别人就没法欺负你。”
曾恒一透露,“海洋石油981”号将用于水深约1500米的荔湾3-1深水气田钻井,“海洋石油201”号负责将输油管道从荔湾3-1铺到珠海。
他说,中海油的深海舰队除了前面提到的几艘旗舰,还包括多艘正在建造中的船只。“这是第一期,第二期正在规划,有的船规模比这次更大。”
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在今年5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海油未来10年到20年内在南海的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仅在深水钻探设备上的第一期投入就达到150亿元。
技术与环境
一般而言,水深500米以内的海域属于浅海,超过则为深海。未来深水油气开采的潜力是巨大的,但其低温高压、狂风巨浪的作业环境,对作业者意味着巨大的困难。
2006年5月,美国阿科公司在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的中海油流花11-1油田采油时,其“南海胜利”号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就未能抵御住台风“珍珠”,油田被迫停产。一年多以后,该油田才恢复生产。海上作业的风险由此可见一斑。
深海舰队的组建,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中国深海采油的技术仍然与国外巨头存在较大差距,环境方面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今年3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石油(10.58,-0.10,-0.94%)经济技术研究院江怀友称,海洋工程装备第一阵营主要是欧美公司,垄断着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和关键配套设备的供货;第二阵营是韩国和新加坡,在总装制造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只能制造一些低端产品,属于第三阵营。
有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深海采油关键还是要看技术,没有技术,人家一伸手就拿到近一半收益,你还得看人家的脸色行事。
除了中石油,中国的另外两大石油开采巨头也将触角伸到海洋。2004年7月,国土资源部给中石油发放许可证,允许其勘探和开采南海南部海域约10万平方公里矿权面积的深海区块。此外,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也以变通方式,对东海油田进行实质开发。
但中石化一位高层对本刊记者坦承,中国还没有一家公司具备独立在深海采油的技术实力。除了装备,还需要技术,目前恐怕还得寻求国外的帮助。
中国能源网副总裁韩晓平还提醒说,在深海进行油气开采,如何保证环境安全是第一位的,“墨西哥湾出事后,对大家的震撼很大,因此各方面都要考虑周全,出了事谁也赔不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