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笔者回故乡安丘市景芝镇过年,走访了6 个村,发现手写春联几近绝迹。农家贴的多是集市上买的印刷春联或银行、保险公司等单位赠送的植入广告的印刷春联。明代学者顾炎武在其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曾称景芝为齐鲁三大古镇之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景芝镇村民每年手写春联在诸城、安丘、高密三地中首屈一指,而如今正在消失。
我的老家逄家庄村有 420户 1496口人,贴手写春联的仅有 14 户。 92岁的逄振华今年自己手写的春联。他说:“说起来,真是后继乏人。当年,一到春节,就互相比着谁写得好,一看便知道这家是干什么的。闻着的是墨香,而现在则闻不到了。”逄铭笛是退休教师,原来一进腊月,他就生起炉子,开始为大家写春联,而现在来找他写的没有了,今年连他自己都是买的春联。他说:“买春联方便,便宜。再说,老不写,手也不听使唤,写不了了。”逄家庄村开小超市的高春杰,几年前还进红对子纸卖,现在不进了,因为没了买主。
村民逄作街说:“印刷好的对联,怎么也觉得不如手写的感觉好。原来出门拜年,见有好的对联都琢磨半天。一个是字写得好,二是内容好。比如我记得铭笛二爷爷自己编的对联就很有味道:‘ 岩峰西耸千顷翠,浯水南来一道明。’村西是岩埠岭,村东是浯河水,越琢磨越妥帖。还有‘浯水杨柳绿,岩岭山楂红’都很有个性。”
吴家庄村 130户 700 口人,写春联的仅有 70 多岁的退休教师韩祖显和65 岁的姚铎两家。吴家庄原来靠近集市,大门春联曾经是一道风景。村民杨得胜说:“现在的对子,内容全是财和宝,什么‘九州进宝、八方来财’‘好运随春到,财运步步高’等等,不是说这些对联不好,我是说,应该有点诗意。 比如,多年前我见过这样一副对联,至今不忘:‘春色常随梅色至,节声爱伴雪声来’我想找人写,可是又怕麻烦别人。”
前院村 480 户,这个村手写春联的仅有10 户。村民杨学泽说:“我年年都是找李光吉老师写对联,总感觉,手写的春联耐看。”记者看到杨学泽家的大门对联写的是“春雨润花红,东风吹树绿”。十个大字,遒劲有力。
记者还走访了孙家沙浯、朱家沙浯、大油坊等村,基本没看到手写的春联。 在正月朋友聚会上,谈到手写春联减少的现象,安丘市兴安街道东关村的马福田说:“也有个别现象,比如俺村70多岁的李清华每年给人写对联,有时一天能挣1000块钱。他名气大,是省书协会员,有讲究的人家,都慕名来求他。”
全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高宝庆对记者说:“手写楹联少,一是印刷技术提高了,原来对联纸是单色印刷机印刷,现在到了四色印刷,有烫金的、有镭射的,印上去的字特别好看,高密市夏庄镇东里、西里两村每年就印 7000多吨纸;二是写春联的人少了,原来每个村都有一些老先生字写得好,现在这些老先生大多过世了,而年轻人又不会拿毛笔了。印刷的春联,有两个问题:一是内容陈旧,几年一贯制;二是所编楹联不规则,不讲究平仄、对仗,也就是不懂楹律。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有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有1000 多年了。这么好的艺术形式,就此消失,确实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