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如何面临低碳考验
发布时间:2010-02-04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
产业分析
人浏览
经济危机、CPI指数回升、出口订单的增加或减少、住房价格的大幅度攀升等等,都成了人们所关心的话题。特别是到了去年年底,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代表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不休的争论,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世界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发生矛盾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权开始成为资产,具有可交换的经济价值,而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国际碳交易(CDM)市场机制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由于中国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低端,而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以自己的技术标准优势来限制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那么,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又将成为他们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另一借口。中国的纺织工业如何在2010年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争取市场定价权,行业将面临更严峻的“碳关税”考验。
外资企业率先行动
就在世界各国为碳排放争论不休的时候,深圳的香港利华成衣集团早在2008年就成为低碳排放这项计划的试验者。其代价是一次性付出用于技术改造的300万元。改造之后,即使不计算成为低碳制造工厂之后的出口优势,仅仅在能源与原料消耗上,1年也可节省近280万元的资金。
对于成衣制造业来说,主要的排放来自生产时的能耗所转换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利华成衣集团在采纳了节约生产能耗的15项先进低排放的建议之后,即在广东惠州建起了4万平方米面积的厂区。厂区的30%用作灌木绿化,而厂房的屋顶则种满了兰花等植被,帮助降低供暖制冷成本,同时还能顺便吸收一些二氧化碳。在生产上,通过使用蒸汽加热熨斗替换电加热熨斗,在熨烫这个最耗费能源的环节上极大地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企业还想办法从烟气、排污等通道回收热能加以利用;厂房所配备的装有计时器的空调压缩机,会在非生产时间自动断电。
经过9个月的试验,利华成衣集团和一起参与试验的另两家工厂总体减排幅度达到12%~24%,相当于3家企业一年就减排了4053吨二氧化碳,约占他们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9%。 而目前一家普通的制衣厂,每生产一件衣服,将会产生相当于1.13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据了解,在国外,行业标准掌握在10%的企业手中。从现在趋势看,一旦他们建立起“低碳”标准,其他不能达标的企业将没有出路,最终被淘汰出局。据利华成衣集团人士透露,该企业已做出更大的发展计划,明年起每年将拿出150万~200万元,为公司新开发低碳排放产品技术埋单。而与此同时,国内纺织行业又有多少企业开始行动了呢?
从事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的众仁智杰公司总经理刘广喜,在介绍纺织行业目前企业开发低碳经济技术时认为,目前国内企业的差距主要是对国内外特别是国际政策动向跟踪不及时,而且对行业技术并不了解,很难形成一个合理的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链条。
“低碳制造”拷问行业未来
现在的低碳制造市场步入了十字路口。《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结束后,将会形成一个怎样的新的碳交易规则,现在谁都无法确定。而且,新的交易规则肯定也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磋商。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较大碳排放权的国家之一,但是各有关方面和相关企业却还并不熟悉该如何进入像欧美那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这将不利于争取碳交易市场的竞争优势。
对于未来的碳交易市场,刘广喜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进一步确定市场秩序,要靠市场的自身来完善,有关部门只需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尽快将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平台完全打造起来。尤其可以尝试把排放温室气体的指标分配到企业,企业如果超标排放,就需向其他拥有剩余排放指标的企业购买。因此,需要尽快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让市场充分活跃起来。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中国政府就承诺到2020年时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45%。刘广喜认为,这个承诺为中国碳交易市场提供了新的商机,在2010年启动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可能性非常大。那么,纺织行业又将如何应对这些新的变化和契机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