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间,沧海桑田。作为第二批世纪星组态软件的销售人员,从踏入公司起到今天,我已拥有与世纪星共同成长的十年故事。回想起来,十年往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不觉感慨万千。
我到世纪长秋公司是在1999年9月底,当时公司还设在北京海淀体育馆,规模和面积都不算很大。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公司当时的办公格局:下电梯后靠左手边的第一个大开间是销售部办公室,隔壁是与它面积差不多大小的技术部办公室;再往前走的最后一个房间,便是公司总经理办公的地方。这就是我记忆中最熟悉的地方,我在这里度过来公司后的三年,也是今生难忘的三年。
初到公司时,世纪长秋已历经了三年的创业,正稳步向前发展。不过,当时由于工控自动化软件行业的特殊性,客户对软件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从而决定了市场拓展过程变长,投资回报周期加大,令公司的资金周转较为缓慢。同时,由于当时世纪星的另一投资方在短期内得不到回报而停止了投资,致使公司在产品研发、销售运营等方面只能依靠自己,尽力在现有条件上使效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加大拓展世纪星组态软件销售市场、提高销售额度,成为当时公司发展的重心。我就是在这样的期冀中加入到公司销售队伍,开始了与世纪星的“亲密”接触。
刚开始时,我对自己将要销售的产品世纪星还十分陌生,因为在整个行业领域内,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新型、多能、高效的组态软件一直是高端产品,一般的软件用户和销售人员都很少有机会接触。而且,当时的国内市场也还并不熟悉我们的软件,而该软件较高的技术也局限了用户对它的认知,这就对最先与客户打交道的销售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在向客户推介产品过程中担负起普及组态软件概念、性能与基本操作知识等的任务,以产品自身的优越性能和功能打动客户,最终赢得客户。但是在当时,公司缺少足够的技术人员与资金,处境相对艰难,可即便是这样,公司也向新员工进行了边工作边学习的技术培训,在每个周末组织技术学习,由公司总经理为首的高级研发人员为大家传授软件知识,介绍产品性能。我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现在我掌握的关于产品的知识,绝大部分就是得益于那个阶段的学习。
都说做一行要爱一行,既然加入到“世纪星组态软件”的销售团队,就要为它的生存和发展付出努力。
艰苦办公环境中曾有许多趣事发生。那时对公司来说,最直接有效又节省成本的推广途径就是网络或电话,但当时公司总共就五部电话,三部归销售部使用,根本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所以有限的三根电话线就变得十分地抢手。记得那段时间大家每天都要为打电话进行一场“个人争霸比赛”,抢不到先的只能排队,所以上下班时间排队打电话或上网,也成了公司的一道风景。现在和老同事回忆起当初这些光景,仍十分感慨。
在所有人中,我被评为“通电话时间第一名”。为了提高通话效率、节省时间,我养成了提前在头天晚上准备好相关资料的习惯,等第二天一上班就开始进入战备状态。由于工作太过投入与忘我,一旦电话到手,根本来不及顾及其他同事的感受,常常一个电话打完就立刻拨通下一个号码,未等其他同事抢到我的线就又开始了下一轮通话,直到把问题全部、彻底解决。最后经常是等我满怀歉意地想把话筒递给他人时,才发现善解人意的同事们正在“分享”着另外两部电话,没有一丝一毫的责备。大家就在这种“你争我夺”的工作气氛中相处着,时间久了关系非但没有因此紧张,反而越来越融洽。因为大家都很清楚,我们所有人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公司的发展赢取时间及效益。事隔多年后,这些片段都成为同事聚会茶余饭后雷打不动的趣事回顾。
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在销售部内部逐渐形成了一股良性竞争机制,大家都在为如何优化自己手头的工作而努力。这样特殊环境中的工作方式,使团队之间相互影响,良好的氛围也带动着所有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特别是软件开发人员。记得当时公司为了更快速的完善升级和尝试新功能,经常需要加班加点。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十多个大男人几乎天天吃住在公司,时间久了,就连地毯吸收的饭菜味道也成了办公室的一道味觉风景。至今这种味道仍在我的记忆中挥散不去。
通过两年的努力,公司产品的宣传和推广范围越来越大,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了解我们的“世纪星组态软件”,公司的销售业绩也开始有了大幅度提升,大家的干劲儿更足了。正是凭借这一个团队满腔热情和充满自信的奋斗,我们终于度过创业期中最艰难的阶段, “世纪星组态软件”正大踏步向高速发展阶段迈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