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公布的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录中,宝钢集团引人注目地“一家揽下3个奖项”。更难得的是,这3个奖项涵盖了企业的科研机制、新产品研发及工人发明3个层次。宝钢集团科技发展总监形象地说,“只要有了合适的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种子总会发芽。”
宝钢创新体系的特征就是,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机制和平台,用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手段来催化企业的创新氛围。这样,科研人才无论是在研发一线还是生产一线,“是种子总会发芽,是金子总会发光”。
从“产学研”到“产学研用”
宝钢此次获得的一个“集体奖”是“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钢铁精品研发基地建设”项目。这里大家都会注意“产学研用”里的一个“用”字。这就是宝钢科技创新机制建设的亮点所在。
1998年11月,宝钢与上钢、梅钢实现联合重组,国家提出了“把宝钢建设成为我国钢铁精品的生产基地和冶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基地”的要求。宝钢的思考是,传统的产学研体制,往往与用户需求脱节,即使科技成果“产业”化了,也可能难以市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出发点和归结点都在一个“用”字,即用户需求。于是,宝钢创造性地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机制。
这个“用”字,内涵也是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加深的。宝钢以用户为中心,最先的突破就是将研发环节向用户端“前移”,与汽车、轻工等用户共建实验室,以“先期介入”的模式开展新产品开发和用户使用技术研究。在汽车板的研发中,宝钢的科研前伸至汽车厂商新车型的试模阶段,主动与用户商讨材料材质、性能及使用上的技术方向,主动向用户推荐和设计材料的组合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