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与欧盟合作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四川开始大量用水泥厂余热、钢铁厂余热余压等发电,把工厂原本浪费的能源利用起来,既减少碳排放,又开发更多能源。昨日,在成都举行的中国-欧盟清洁发展机制(CDM)促进项目四川研讨会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2203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四川省有214个,占全国总数的10%;这些项目每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达4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6%。
参会的国家发改委CDM项目管理中心主任杨宏伟透露,已获批准的四川项目中,包括水泥厂余热发电、钢铁厂余热余压发电等项目,大多都能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作用。
一举多得
水泥余热用来发电
“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水泥,而水泥厂的大量余热能利用起来发电,就一举多得。”杨宏伟介绍,四川在灾后重建中可以大量利用清洁发展机制,既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实施企业而言也能实现一定经济效益。
据了解,所谓水泥余热发电,一般是对水泥窑在熟料煅烧过程中窑头窑尾排放的余热废气进行回收,然后通过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带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公开资料显示,一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大概每天可利用余热发电21~24万度,可解决约60%的熟料生产自用电,产品综合能耗可下降约18%,每年节约标准煤约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万吨。
杨宏伟介绍,根据中国-欧盟CDM促进项目的规则,中国每减排1吨二氧化碳,这个指标就可以每吨十几二十美元的价格“卖给”欧盟方,实际等同于由欧盟方出资完成这个减排项目。“如果每个水泥厂每年减排二氧化碳五六万吨,按每吨15美元计算,就可以获得CDM促进项目欧盟方的75~90万美元的资助。”
灾后重建
四川CDM项目机会多
“除了水泥余热,钢铁厂的余热余压都可以用来发电。”杨宏伟透露,钢铁和水泥两大块在应用清洁发展机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他告诉记者,除了四川丰富的水力资源非常符合CDM要求外,灾后重建带来了对建筑材料的大量需求,必然会有大量企业投资水泥、钢筋等生产,利用这些产业中类似余热发电技术等,非常符合CDM项目的要求,这些项目也比较容易申请到CDM资格。
目前,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四川214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占到全国项目总数的十分之一,每年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达4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这214个项目,多是由四川企业与欧洲和日本企业或机构合作的。清洁发展机制的推广,对四川的低碳经济带来促进。
杨宏伟建议,四川作为资源丰富的西部省份,除了抓住灾后重建这一机遇外,也可以结合自身资源、产业等特点,参与清洁发展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CDM)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制定的三种机制之一。中国-欧盟清洁发展机制(CDM)促进项目,则是为促进这一机制的实施而由中国携手欧盟启动的,该项目也是迄今为止欧盟在中国资助的最大的CDM能力建设相关项目,总资助额达230万欧元。项目为期3年,于2007年2月启动,至2010年1月前结束。该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能力建设、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等为中国CDM健康发展提供直接的帮助。
“对发达国家而言,他们在自己的国家减排1吨二氧化碳可能要花100美元,而他们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减排1吨二氧化碳可能只需十几二十美元。”省环保局副巡视员邵志军介绍,发达国家是用较低成本到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指标来完成任务,而发展中国家也需要这些技术和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