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绿色建筑
1.新加坡新国家图书馆。这座位于新加坡维多利亚街中心的16层高建筑,实现了环保、美观、低成本三者的完美结合,获得了新加坡绿色建筑认证最高奖———白金奖。
大厦在运行期间比普通建筑节省约80%的能源。所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如下:采用了最佳的建筑朝向和位置,充分利用自然风,并利用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防止热的传递,尽量减少热负荷;设置了阳光遮蔽系统,采用日光照明策略,白天不用开灯,完全可以实现自然光的照射;建筑内部只有部分采用空调制冷,其余均利用自然通风或机械(如风扇)降温;室内的地毯、墙壁织物用一些具有足够强度的当地木材等材料,使得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减小到最低,而且能够循环重复使用。
2. 黄铁屿的“生态节能屋”。黄铁屿博士是一位美藉华人,现任洛杉矶市区重建局高级规划师。他花了五年时间,在亚凯迪亚市八街设计、建造了一幢他家自用的别墅,二层“生态节能屋”。2002年底,美国太阳能协会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太阳能屋国家之旅”活动。当时,尚未竣工的这幢“生态节能屋”被人一眼选中,成为南加州地区九栋展示样板之一,吸引一批又一批参观者。
该幢建筑,占地约2万平方英尺,建筑面积5000平方英尺,呈浅棕黄、浅砖红颜色为主调的地中海风格。这幢看似普通的民宅,凝聚了设计者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的理念、智慧、专业知识与经验。其中包括:太阳能光伏、光热运用;雨水收集与中水回用;外墙隔热与通风;窗户采光与外遮阳;浅色屋顶反射隔热;陶砖、竹地板等可循环建筑材料;耐干旱植物花木的节水浇灌等10多项绿色、环保、生态技术的运用。
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有:一是屋顶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所发的电最高可达总用电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太阳能发电系统自动将其所发电量向加州供电网逆向输送。在白天不用电或用电较少的情况下,他的电表是倒转的。二是主人的宅基地上有一颗直径需2人合抱,十多米高的老橡树,为了保护这颗树,建筑师煞费苦心,将其建筑平面图设计成为“凹”字型,其凹进去的部分,刚好怀抱这颗大树。结果这颗大橡树成为该幢建筑物一把“遮阳伞”。
3.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社区。贝丁顿“零能耗发展”社区位于伦敦附近的萨顿(Sutton)市,于2002年建成,占地1.7公顷,包括271套公寓和2369平方米的办公、商用面积。该项目被誉为英国最具创新性的住宅项目,其理念是在不牺牲现代生活舒适性的前提下,建造节能和环保的和谐社区。
所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如下:建筑物采用300毫米厚的超级绝热外保温;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三层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减少热传导;采用自然通风热回收系统,风力驱动的换热器可随风向的改变而转动,一边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一边利用废气中的冷量来预冷室外热的新鲜空气;采用热电联产系统,满足必需的能源需求;实行“绿色交通计划。
我们赖以生存的“窝”,跟当前可持续发展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使用了这个世界近50%的能量,释放50%的温室气体!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房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但如果我们在建房时只是顾及眼前的居住环境,那么地球的未来将是非常可怕的。于是人们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代表了自然、生态、生命与活力,贴切而直观地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内涵。
绿色建筑(BuildingGreen)把绿色生命的意义赋予建筑,让建筑具有健康和再生的机理,使建筑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为人类提供舒适并可持续生活的环境,其核心内涵是节约、环保、生态。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工作组估计,到2020年,在住宅和商用建筑方面,有着将预期的基线排放降低约29%的潜力,居所有行业之冠。
绿色建筑的特征
1.是资源节约型的建筑,即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体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2.是环境友好型的建筑,不仅要求建筑实体对环境的最少干扰,而且要求建筑生产过程如建材生产、建筑施工也要注重保护环境。
3.是一种生态建筑,它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 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寻求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4.是以人为本的建筑,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空间,并体现人文的关怀,包括对最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少数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
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有必要澄清以下误区:
1.绿色建筑并不是昂贵的建筑。绿色建筑强调材料可循环使用和充分的本地化,从而有可能实现最低成本的节能。一般认为,绿色建筑不会比普通建筑的投入大很多,大概也就是10%。测算表明,绿色建筑比一般的建筑成本并没有提高,尽管有些绿色建筑采用了太阳能,并且鼓励全面进行材料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但由于用了可循环的材料,总的成本折算起来还是比较低的。
2.绿色建筑不是仅有绿化的建筑。这个概念被开发商所滥用,认为绿色建筑就是有绿化,这是完全错误的。绿色建筑是利用绿化进行节能和净化空气,达到节能和“两个环保”的要求。利用绿化节能,只是绿色建筑的一小部分功能。
3.绿色建筑不等于是高科技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本质是一种气候适应性建筑,就是自动地利用外界的气候条件来进行能量的交换,是一种“会呼吸”的建筑。所采用的技术大都非常简单,有些在我国古代就已应用。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社会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日益廉价化,使得多用信息、少用能源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