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国家扶持
新能源产业的较好预期,今年上半年以来,与新能源有关的投资一路见涨,目前我国已建成了10个规模较大的新能源基地,还有18个省份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城市提出要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9月17日在一个"警惕新能源投资泡沫"论坛上获悉,原计划近期出台的"新能源产业规划"因为形势变化,已经将"振兴规划"更名为"发展规划",而且在新一轮的征求意见中,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加强产业的规范化建设。
新项目争先恐后
"新能源投资必须有一个约束机制,要自主开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的投资门槛太低,包括风能、光伏太阳能,以及与新能源相关的多晶硅和
汽车产业,遍地开花。
据介绍,中国风电装机已超过1200万千瓦,预计明年这个数字将达到3400万千瓦,但仅有80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能并网发电。同时风机整机制造企业,短短5年内从1家发展到70余家,产能远大于国内市场容量。
多晶硅产业也是热门项目,呈一哄而上之势。来自国外一独立研究机构的驻华首席代表应俊告诉本报记者,据他们9月11日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目前大约有23家多晶硅生产厂家全部投产,产能每年大概是3.5万吨,如果加上那些准投产项目,约在4.8万吨,产能几乎占到全世界的90%以上。"更可怕的是,我们发现还有60家企业已经宣布要进入多晶硅行业。"
太阳能光伏产业同样炙手可热,甚至出现恶性竞争。不久前国家能源局主持的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招标过程中,某公司甚至报出了售电价格为0.69元每千瓦时的投标价,这一价格远低于目前光伏发电行业每千瓦时3元钱的价格。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各地纷纷上马以"新能源"为主题的产业基地,特别是风电迅速扩张,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圈风倒卖"现象,即企业以低于生产成本的电价竞标争项目,拿到项目后,自己不开发,而是以高价倒卖牟利。
为何需求不足
乱象初现,决策和主管部门并非坐视不管,其中,最重要的当属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钢铁、水泥、多晶硅、风电等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问题。
有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点刹",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和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对分管的新能源汽车也双双开炮。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9月5日在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指出:为迎合政策和市场需求,许多企业强上新能源汽车项目,这很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对那些不具备独立研发能力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应当遏制。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辛国斌也在此间透露,相关部门将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实行准入管理。
同样的问题,在9月10日大连达沃斯夏季年会上,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也作了强硬表示,他在解释关于中国新能源领域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时表示,中国正在发展一些新能源行业,现在某些新能源行业稍微出现了一些泡沫,"我们将用更加全面的、更加综合性的政策框架,来使得某一些领域的泡沫早期能抑制住。"
"政府的警告是必要的,但我们不必人为放大。"国家能源办公室课题组成员韩晓平向本报记者表示,在所谓的过剩中,投资主体和资金都来自于市场,解决问题的手段当然也是市场,只有经过充分的竞争,才能看出是不是真的过剩。
韩晓平认为,从目前形势分析,我们总产能不是过剩,而是市场过小。他以晶体硅电池打比方,晶体硅发电量大约200万千瓦,但国内市场消耗量只有2万千瓦,99%靠出口,"一旦国内市场得不到开拓,产能肯定是过剩。"
"这就牵扯到制度设计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说,现在看上去,产能过剩似乎是一些企业盲目扩张造成的后果,实际上这中间有一个因果关系,最主要的就是国家的政策。
李俊峰所说的政策,即国家的一个硬性指标,到2010年3%的发电量要是"绿色发电",这对于各大
电力央企是个沉重的压力。
"其次表现在央企电网对新能源发电的排斥。"韩晓平解释说,央企越办越大,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对行业和市场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很多大事没有央企的态度,政府基本难以定夺。具体到新能源,最后都面临着并网问题,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作为央企,它们也在接受国资委考核销售电量和销售利润,它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销售业绩受到冲击。因此,在国内与其说是新能源投资过剩,不如说是市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