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目前国家不乏对光伏企业的支持力度,但是,在9月16日的中国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政策推动研讨会上,行业专家和企业都认为,国家政策不能只支持光伏企业,更重要的是推动终端市场的应用,这才能让国内光伏企业摆脱对光伏产品出口的依赖。
以上海为例,该市目前正积极制订关于光伏产业的相关地方性政策。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新能源产业化推进办公室主任董亲翔在研讨会上透露,“上海市政府专门针对新能源的政策和细则在最后的制订阶段;政府将在高新技术的认定、土地供应、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一定的支持。”
不过,董亲翔在会上表示,上海市对光伏行业的关注目前仅集中在产业,未涉及终端市场,制订中的政策也不包括终端市场的内容。
上海市为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已经制定了新能源三年行动方案,确定了九大扶持产业,光伏产业是其中之一。该市的目标是,在2012年新能源产值达1100亿元,其中太阳能光伏达300亿元。上海确定了太阳能的重点布局领域是薄膜太阳能电池、高级晶硅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部件,其布局地区是闵行区和浦东新区。上海市近期新批的68个高新技术企业,就有20多个为新能源企业。
在上海新能源布局最密集的闵行区,区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申报和补贴的力度很大。闵行区发改委副主任韩永强在研讨会上说,区政府将每年至少提供3亿元的财政扶持资金,主要针对新能源产业的研发企业,对于25兆瓦以上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补贴。
尽管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于太阳能生产企业补贴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在有关专家看来,政府的这种补贴和支持范围还不全面。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说,“要推动中国市场对光伏产品的需求,政府还需要在推动终端用户方面加大力度。中国光伏企业95%的光伏产品都销售到国外,对海外市场过度依赖,导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内光伏企业的业绩大受影响。”
上海
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赵春江,介绍了国外对最终用户补贴的经验。日本东京从2009年4月1日开始,用两年时间为四万户家庭的光伏发电系统,提供最高30万日元/户的工程补贴。具体实施方法是向安装户收购“绿电证书”,每千瓦10万日元,然后再把“绿电证书”转让给企业,作为补助金的财政来源。
上述专家的意见被国内的光伏生产商所支持。中航工业集团上海航锐太阳能公司总经理蒋海江说,“如果没有太阳能应用市场,光伏企业就没有前途。”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苏建徽认为,目前国家的扶持政策是从产业角度来推动光伏的发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的问题。如“金太阳”工程,补贴了电站,没有补贴到最终用户,不利于市场的应用。
根据财政部2009年3月的BIPV项目补贴计划,每瓦补贴20元,相当于在组件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几乎零成本安装光伏系统。上海
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崔容强认为,这起到了“强心针”的作用,直接的效果是令中国光伏企业股价飙升。不少公司利用这个机会增资扩股,缓解了流动性不足的困境。但他也指出,该计划比较仓促,欠缺细节,特别是总装机量或总专项资金未明确;在实施过程中,项目申报也比较仓促,而且缺乏监督机制。
崔容强还认为,上海目前主要是从产业的角度来促进光伏发展,但是光伏应用方面没有具体措施和细则,也无法大规模推进光伏产品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