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快的发展速度已经让风能泡沫逐渐积累并暴露,而核心技术的缺失与产品的质量问题则是其迅猛扩张背后不可忽略的两大硬伤。另外,若并网难题不尽快解决,风电产业想顺利走下去恐怕并非易事。
风电设备“硬伤”
国内龙头风电设备制造商金风科技(002202)首席财务官余丹柯认为,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已经出现投资过热的苗头。他表示,企业在进入风电设备制造行业时,需要冷静分析风险。
在7月举行的第六届亚洲风能大会、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大会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介绍,在短短的几年内,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从2004年的6家急剧扩张到2008年的70多家。但到目前为止,只有约20家企业有成熟产品下线,其他企业还在建设和产品试验阶段。而他担忧,“风电装备制造业还没来得及充分享受春天,就已经感到了寒冬的气息”。
“行业内都对国产设备的质量可靠性非常担忧,这个产业发展得太快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全球风能理事会副主席李俊峰说。
“核心技术是我们所有机械制造业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风电设备也不例外。我们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比较差,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还比较少。大部分的利润都被专利和知识产权拥有者拿走了,剩下极少的利润空间留给国内企业。”中国能源研究会节能与企业能源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鲍云樵告诉记者。
显然,“以规模论英雄”并非可取之道。
针对此种困境,鲍云樵建议,制造商应该专门针对目前大型风场发展迅速的情况,为特定的风场提供量身定做的机型。可以引进外国技术,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在引进吸收联合制作、合作生产的同时,汲取别人的经验,但也要加大自主研发,最后生产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此前,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也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
新能源领域均存在技术欠缺,未来要大规模发展,必须依靠技术来降低成本。
并网难题
“风电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序发展。很多地方无法实现有效并网,造成很大的损失。”鲍云樵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以处于内蒙古最好的风场——辉腾锡勒风场的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为例,有报道称,该县今年总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小时,但由于电网送出系统能力太差,电厂发出的电在当地消化不完,外送也送不出去。近一半的风电机组闲置,只有2/3的风电能够上网。
出于对风电配额的追求和可预期的风电发展目标,分析师们指出,未来几年中国风电依然将保持高速增长,并且风电与电网之间仍然是一对最主要的矛盾,并网仍然是制约风电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外界看来,可再生能源是环保的,可是像风电这样不稳定的
电力,对电网是一种‘污染’。”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胡学浩表示。目前,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对风电仍未采取积极态度的主要原因也是在于风电随机性太大,“大比例风电的存在将对电网稳定性、安全性造成很大风险。”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并网问题的长期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风能资源丰富区域电网建设相对滞后,新能源并网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缺失,还有新能源电能质量相对较差等等。因此,并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在某一方身上。
这一问题的解决当然也有赖于产业的整体进步,这不仅要体现在政府政策的成熟程度——比如,拟修改的《可再生能源法》中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实施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并确定电网企业的收购最低限额指标;同时,拟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来源包括国家财政年度安排专项资金和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等。相比于之前的规定,这些都是政策逐渐成熟的体现。
另外,姜谦认为,电网建设步伐的加快,也是解决并网问题的一大关键,这也是已经被提上日程的智能电网备受瞩目的主要原因。当然,产业的整体进步也包括风电本身技术瓶颈的突破、电价的下降、电能质量的提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