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布的两组
电力统计数据,颇值得回味。
首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1—7月,全国发电量同比负增长。虽然降幅在逐步回落,到7月,甚至变负为正,但平均增幅仍然为-0.7%。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字是,我国新增装机总量继续保持了每年1亿千瓦左右的超高速增长。到今年4月,全国发电装机总量已经突破了8亿千瓦。
这一降一升两组数据不免让人担心,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电力供需平衡是否会打破?电力会不会出现新一轮过剩?
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担心并非杞人忧天。由于需求下降和新机组不断投产两种因素叠加,今年1—7月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下降286小时,降幅达到10.16%。这就说明,电厂已经由过去的满负荷发电而变为降负荷发电。更严重的是,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发电厂上网难的情况,电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明显露头。
或许有人会认为,今年上半年的电力需求下降情况特殊,下半年随着经济的逐步企稳回升,社会用电量一定还会回升。而且,7月份这一数字已经出现了正增长,因此目前即便出现电力供大于求,也只是暂时现象,不足为虑。
但是,笔者对此不敢乐观。首先,分析今年全社会用电结构就会发现,居民生活用电、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用电在增长,增幅分别为10.91%、7.66%和4.88%。唯独占电力消费70%以上的第二产业用电仍是负增长,幅度为-10.19%。这就说明,尽管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回升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目前绝对不能盲目乐观。
与此同时,我国电力建设的热情依然高涨,步伐并未放慢。据权威部门的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在建电源规模仍有2亿多千瓦,按照这样的速度,我国电力装机很快将超过10亿千瓦。
一方面是需求增长很可能依然缓慢,一方面是供给继续高速增长,因此短期内出现电力过剩似乎已成必然趋势。
当然,电力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二次能源,被称作国民经济的“先行官”,从世界各国情况来看,电力弹性系数普遍会大于1,也就是说,电力发展要高于GDP增长。所以,电力适当超前发展也是应该的。加上虽然我国电力装机水平在逐步接近美国,但是人均用电量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电力消费潜力还很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力就可以因此放开手脚,想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相反,电力的所谓超前发展也必须适度,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否则,盲目、无序和过度发展必将导致电力严重过剩。
严重过剩不仅会影响到电力行业自身的发展,还会波及其他领域。以往的事实证明,一旦出现卖电难,受利益驱动,很可能会导致好不容易压下去的高耗能产业死灰复燃,从而会影响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全社会节能降耗和环保水平。
所以,对于当前已经出现的电力过剩,我们有必要未雨绸缪,高度重视。千万不要等到生米煮成了熟饭,等到出现了严重的过剩再去解决,那样的损失将更加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