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骤然升温。
在保增长、调结构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成为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词之一,新能源发展规划正在加紧制定,有望于近期出台。
作为一项新兴
产业,如何打造和培育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面临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
石定寰多年来见证了国家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并在当前新能源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多次牵头为业界及
政策制定方搭建沟通平台。
石定寰指出,由于并网电价实施政策不甚明确、科技投入缺乏等症结,影响了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即将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要在科技投入上下大功夫”。
他还呼吁,新能源发展规划及其后续政策,应该着眼于系统配套,要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通过政策及时引导扶持,打造我国传统产业之外的新型战略性产业。
此前,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新能源接入电网这一瓶颈问题,已经涵盖在新能源发展规划之中,“科技”也将在新规划中占有很大比重。
新能源产业将成重要战略产业 《21世纪》: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牵头做新能源发展规划,该规划和之前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有何不同?
石定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主要围绕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新能源发展规划则是围绕未来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打造。
新能源发展规划,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产业发展规划,而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通过全面的政策扶持、政策创新,来促进产业发展。这当中还涉及到和传统能源产业的对接和调整。
每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都酝酿着新的科技革命。现在各界基本达成共识的是,未来的科技革命重要标志之一,至少是在能源科技革命上。
无疑,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危机之后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产业,该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系列政策力度都将提速。
《21世纪》:这个规划与2007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如何衔接?
石定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至少是在三四年前就已制定,而现在形势变化太快,最近这一两年,对于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的认识及期望,都跟几年前大不同。
因此,新规划与《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相比,无论是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规模,都将有很大的变化。
《21世纪》:新能源发展规划除了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外,推进政策和规划的落实也很重要。如何保障规划的落实?
石定寰:症结之一是有关部门对这个新能源
行业的认识;当中也有我们对行业发展趋势不了解的原因。
一方面,业界在努力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满足社会需求。这个积极性政府要看到,毕竟广大科技人员确实是在拼搏,而不是等着要国家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尽快拿出政策。
《21世纪》:在新能源发展规划或其配套政策中,除了电价补贴政策亟待明确外,还有哪些方面比较重要?
石定寰: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的发展也很重要。这不是一句套话,无论是效率提高,还是成本降低,或者开发新产品,都需要大量投入。
现在我们的投入远不能跟美国相比,但如果今后要逐步达到与其类似的目标,就得增加科技投入。现在中国在做可再生能源的企业很多,但真正做基础
研究的寥寥,投入也有限。
扶持政策需系统配套 《21世纪》:不久前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太阳能光电建设财政补助政策,是不是一个利好的开端?
石定寰:这个政策正是在全国业界呼吁政府落实再生能源法,制定细化政策这样一个背景下出台的,大家非常欢迎。
当然,扶持政策绝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此,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系统、配套的政策。要围绕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围绕将来可能的市场来制定。
内容上,要体现各个部门的合力和集成,而不是单个政府,或某一个部门单方面的作用。
此外,各种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包括补贴额度、具体补贴方式,发电如何申请,
电力系统建成之后如何上网,是完全自用还是并网?上网的价格怎么定,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21世纪》:目前上海、青海等地方政府,都在积极调研新能源相关项目。这是否跟下一步整个行业规划酝酿的变局相关?
石定寰: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制定,不仅中央在关注,更重要的是,地方已经先于中央,在做前期工作。
我了解到,河北省、上海市都正由领导班子牵头制定地方新能源规划。江苏省做得更早,不仅省里在做,每个市也都在做。青海省也正和中科院合作,联合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
我了解到,全国打造千亿元以上新能源产业化基地的城市,至少有十多个。应该说,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产业发展前景会很好。
《21世纪》:谈到产业前景,新能源产业的市场需求前景情况如何?
石定寰:即便算上所有地方正在发展的项目,跟我们未来的市场需求差距还是很大。而且国家已经明确,将来要尽可能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大幅度增加再生能源的利用。
从
数据看,全国现在电力装机总量达到8亿多千瓦,可是从现在的情况看,光伏发电才几十万千瓦,还不到一个传统发电机组的产能。
所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当前并没有发展过头、过热或市场饱和的问题,而是发展不足;当然,发展也需要政策引导,要有一定的标准、行规,来保障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