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由令人联想起
现场总线进入国内工业领域的过程,技术与应用环境基础的差距,使得国内工业自动化界对于现场总线技术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一度在标准问题等关键层面上缺乏自主发言权,这种情势导致国内企业在产品开发等方面,并没能掌握核心的优势。
时至今日,工业无线技术成为了无可争议的新热点。与现场总线不同的是,工业无线这一方兴未艾的新技术,给中国自动化界提供了一个“主动对接”的大好机会。
发展机遇良好 形成综合力量
尽管工业无线技术兴起的时间并不算长,但这一正在快速崛起的技术越来越成为深刻影响自动化市场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国内企业迎来了主动发展工业无线技术的契机。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彭瑜认为:当前社会和技术的因素,共同为国内发展无线技术工业应用提供了良好机遇。首先,在国际上,无线技术渗透到工业应用中的时间是21世纪初,正值我国大力提倡自主创新战略,科技投入和人才建设有充分的保障,有利于形成无线技术工业应用开发的团队;其次,在技术层面,无线技术主要基础来自IT和通信行业,其通信协议和设备器件,也广泛借鉴于IT和通信行业,自动化的附加值则集中在应用层。这些因素都成为了国内发展工业无线技术的有利条件。
而随着近些年来国内自动化产业环境的不断改善,无线技术的工业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的关注,相关的组织应运而生。2007年,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成立了中国工业无线联盟,其核心使命包括:解决工业无线技术难题,为用户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支持并参与工业无线标准化工作,为工业无线系统的鲁棒性与可靠性提供认证以及共同推动工业无线技术的产业化与市场开发。这标志着,在国内,集标准、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应用为一体的综合力量已经形成。
另外,随着国内行业协会的服务体系日趋成熟,一系列研讨活动也相继举行,这也为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工业无线技术的研究搭建了桥梁。2008年8月,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与沈阳自动化所共同组织了首届“中国工业无线技术与应用研讨会”,在会上,各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而在11月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同期,中国自动化学会仪表与装置专业委员会又举办了“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环境下的无线技术和无线网络的开发与应用研讨会”,这次盛会同样邀请到众多机构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探讨。在这种欣欣向荣的气氛中,酝酿着国内发展工业无线技术的契机。
国内企业寻求创新方式灵活
事实上,在无线产品的工业应用方面,国外大公司也早就做好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准备,甚至已经提前开展了宣传推广。而国内良好的基础和气氛,也已经孕育出了一批国内企业和院校积极发展相关的产品与技术,一些成熟的产品已有了现场的应用。
不难发现,国外大公司与国内研究机构在无线技术的工业应用上,仍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式。相对而言,国外大公司在工业无线领域终究发展较早,比较重视整体的工业无线产品体系及面向行业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在这方面,
艾默生过程管理有限公司和Honeywell等公司已经走在了最前列,早在去年,这些公司已经向中国推出了成体系的无线工业产品和相应的解决方案,至今其无线产品还在不断扩充。
而国内的研究机构则偏重于比较灵活的以及有针对性的应用,其推广方式也是以点代面,逐步扩大范围,很多应用是从一个车间、一条生产线出发推广到全厂的。实际上,这种灵活的推广风格也正应了用户的尝试心理。而且,国内企业虽然在实力上略逊国外大公司一筹,却很乐于与国内的院校合作,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无疑弥补了企业研发实力和院校单位研发资金的双重限制,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研发与应用契合
尽管在无线技术工业应用方面,国内已经初步具备了“主动对接”的资本,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想要真正掌握这项技术的核心优势,在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
彭瑜认为,制定我国自己的无线短程网协议,目标一定要明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开发协议的同时要重视协议开发软件和评估包的开发。要在开发无线技术工业应用的进程中,形成无线技术开发、仪表技术开发、批量生产技术开发、应用技术开发、专门领域应用开发多方面、多层次的科研和生产制造团队,合理解决团队成员的利益分配问题。
这也是因为,对于国内企业来说,需要的更多是一个事实上的、能为市场所接受的标准。要做到这一点,在制定协议时一定要从市场要求出发,有应用的需求,有实践的基础。彭瑜认为,目前一些企业的科研院所前期的工作已经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个要求。如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在鞍钢冷轧带钢退火生产线中炉辊轴承温度状态的无线监测系统、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所在上海锅炉厂焊接过程参数的无线监测系统都是方向非常有针对性的应用。
其次,当已经拥有协议之后,在开发实际示范应用时,在设计开发网络设备时,还要同时重视开发工具的设计开发,只有在统一内核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今后以低成本达到完全可互操作的性能。
最后,如果协议开发得很完善,包括上述问题都解决得很好,还需要注意应用,特别是典型行业的应用,需要与应用系统方面的人员结合。根据应用的实际要求开发各种品种的无线变送器和
传感器。如电动机能源管理要和电机理论和设计单位合作,与电气自动化专业单位合作。
无论如何,我们欣喜地看到,工业无线的前景,已经不完全掌握在国外大公司以及标准化组织的手中了。国内的企业和机构,已经有能力在这一领域,和别人一同展示起跑的姿态,这是值得肯定的。我们也相信,今后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内,国内也能获得主动对接的资格,进而掌握国际技术浪潮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