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三洋或成松下生死存亡转折点
发布时间:2008-12-29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
行业资讯
人浏览
在金融风暴猛烈冲击下,很多企业都在经历市场萎缩、市值缩水、资金周转困难的阵痛。这客观上为企业并购创造了条件。最近传出的松下电器并购三洋电机的消息,成为2008年岁末跨国企业最大的一笔并购案。这桩并购或许吹响了金融危机下全球企业并购的集结号。
据悉,松下电器将以每股131日元(89日元约合一美元)的价格,斥资1000亿元“(约64亿美元),购买美国高盛集团、大和证券、三井住友银行所拥有的三洋电机股票,并争取明年3月把三洋电机收归麾下。
如果并购成功,从规模上看,松下电器将一举超越伊莱克斯,成为仅次于美国惠而浦的全球第二大家电制造企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并购三洋电机,或许让松下电器风光无限在眼前。
但并购只是两大跨国巨头整合开始的第一步,接下来的道路更漫长,更艰难险阻。对于企业规模化来说,并购可以多快好省地促进企业再上新台阶,是大机遇,但更是大风险。一般来说,被并购方规模越大,并购后风险也越大。如果并购双方是老鹰抓小鸡式的,以后整合之路就要容易得多。但松下电器并购三洋电机,上演的是“象吞象”大戏。如果把象切成肉块,一口口地吃,借以时日,松下电器可以消化三洋电机这头象,并且吸收营养,为己所用。现在的问题是松下电器和三洋电机的“象吞象”是囫囵吞枣式的。所以,并购三洋电机,对松下电器来说,是福是祸,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当然,松下电器与三洋电机高层都以为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沉浸在一派喜洋洋的节日氛围中。但观察家并不看好这种“象吞象”式并购。当代很多跨国企业并购案例都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相:大企业并购大企业,成功可能性微乎其微。很难说,松下电器并购三洋电机不是又一个失败并购案的开始。
观察家不看好这桩并购案例,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选择并购的时机不理想。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消费信心不振,市场急剧萎缩,而且这种状况还要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毫无疑问,企业规模越大,受到的冲击就越大。作为全球五百强企业,松下电器和三洋电机所受到的冲击肯定巨大。也正因为这样,三洋电机才有被并购的必要。但64亿美元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即使对松下电器来说。这笔血一经输出,松下电器势必元气大伤。更严重的问题是,在并购之后,因为全球经济振,效益肯定不会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松下电器和三洋电机都要经受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折磨和淬炼。这对大出血之后的松下电器来说,无疑是一道关系生死的沉重考验。
二是并购后的整合并不容易。松下电器和三洋电机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跨国企业。虽然同为日本企业,在文化上同宗同源,但每个企业都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松下电器和三洋电机在企业文化上自成章法,这正是双方做强做大的基础,两种文化本质上是不能完全兼容的。并购后,势必存在两种文化的改造和整合,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和艰难,所以在一段时期内势必造成严重内耗,从而影响企业运作——在需要全力对抗全球危机的关键时刻,这种内耗产生的副作用要远高过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坦率地说,日本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很高,要三洋电机员工脑筋转过弯来,接受被松下电器收购的事实以及适应松下电器作风,恐怕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作为家电企业,双方在产品线、市场、品牌等诸多环节,无疑存在强烈冲突,整合的困难程度,肯定要远远超出双方高层预估。
虽然整合尚没开始,但是反对声浪已经此起彼伏。三洋电机在华合资公司就表态不愿被收购。虽然松下电器承诺继续保留三洋电机品牌独立性,保持员工独立性。这种表态,正是双方矛盾的突出反映。观察家认为,松下电器的承诺只是权宜之计,因为既然是整体收编,松下电器插手三洋电机经营管理只是时间问题;而那时才是两种企业文化冲突的大规模爆发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