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是我省(指江苏省,下同)南北两大水域,近年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水污染。在刚刚结束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记者了解到,两大流域开始“共享”治水经验,全省水污染防治走出“一盘棋”。
目前,太湖和淮河流域“同病相怜”,太湖湖体富营养化指数居高不下,水质劣于Ⅴ类;而淮河流域,国家考核的省界断面达标率仅有50%。省建设厅城建处处长陈耀才告诉记者,虽然二者一个是湖泊,一个是河流,防治指标不同,太湖考核的是COD和总磷总氮,而淮河流域考核的是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是一个共同的课题。
我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对城镇污水厂排放进行“提标”,标准由一级B跃升为一级A。而从今年开始,我省境内新建污水处理厂又将全面执行污染物排放一级A的标准,淮河流域今年开始要新建69座污水厂。太湖流域首开提标先河,其中,省建设厅等部门组织技术攻关,已经花了2000多万元在无锡等城市进行试验和推广,获得了珍贵的经验和数据。“老厂如何改造,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如何分治?太湖的经验和教训将被更多地借鉴于淮河。”陈耀才说。
建设污水厂耗资巨大,动辄千万元起步。省太湖水污染防治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史振华告诉记者,太湖流域大建污水厂之初,主要靠政府掏钱、还贷,银行感觉治水赔钱,始终不肯贷款。太湖流域就尝试引入市场机制。“谁污染、谁付费”,将每吨城镇污水处理费由0.2元调整到0.4-0.5元,直至拉高到每吨1.10元-1.15元。治污能赚钱了,太湖流域治污市场开始好戏连台。银行主动上门放贷,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纷纷涌过来,并创新引进TOT、BOT、股份制等方式。结果,“十五”期间,除了全面完成国家治污计划外,各地还额外增建了40多座村、镇级污水处理厂。
太湖经验让淮河受惠匪浅。省建设厅何伶俊工程师告诉记者,如今除了响水、灌南两地外,苏北所有县城都已建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记者了解到,苏北污水处理费每吨也达到了0.8元,污水厂全部改制成独立企业法人。
淮河流域对太湖流域也进行了“回馈”。不少专家惊喜地发现,淮河流域有不少天然湿地,如洪泽湖湿地、骆马湖、高邮湖、微山湖以及里下河水网沼泽地区,它们具有调节径流、蓄洪抗旱、净化水体、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发挥湿地作用,早几年,人们就开始在淮河流域新建了一批湿地保护区,并在南水北调水源地以及入江、入海水道河口等地开展了湿地恢复和建设工作。
如今在太湖流域,湿地涵养也愈来愈受重视。记者日前在太湖梅梁湾采访,看到湖堤内侧,河塘清浅,长满茂盛的蒲草、芦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河塘就是学习淮河、培育湿地的一个例子。接下来,无锡还将在环太湖区域扩大湿地范围,从外围支持太湖重现“太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