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大。陆地表面每年接受太阳辐射能相当于49000亿吨标准煤, 约等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全国2/3以上地区的年日照大于2000小时,年均辐射量约为5900兆焦耳/平方米,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
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应用空间也非常广阔。第一,中国有荒漠面积100余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光照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如果利用荒漠安装并网太阳能发电系统则可以提供非常可观的电量。第二,太阳电池组件不仅可以作为能源设备,还可作为屋面和墙面材料,既供电节能,又节省了建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三,迄今中国西部边远地区仍有较多居民尚未用电,如果单纯依靠架设电网供电,则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不经济。太阳能发电无需架设输电线路,且建设周期短,可以有效解决边远地区用电的难题。
中国政府对太阳能产业也给予了充分的扶持。2006年1月,《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随后,国家又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 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实施细则,使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方面的扶持政策日趋明朗化。这一系列法律、政策无疑有力的支持了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光伏产业现在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德国。由于很好地利用了国际资本,继尚德电力于2005年在纽约证券上市后,相继有常州天合、苏州CSI、港苏林洋、南京中电、河北昌澳、保定英利等10家企业在美国纽约证券和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上市,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且,浙港、保定、四川等地的公司已经开始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生产,市场上形成了单晶硅和多晶硅两种主要电池产品的局面。目前,中国非多晶硅薄膜电池产业也展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有望率先打破太阳能光伏发电高成本低产量的局面,促进光伏发电的推广普及。
区域优势
国内光伏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在区位优势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下,已经初步形成了4个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建议投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者应根据现有产业分布,结合各地的资源优势(2486.801,8.50,0.34%,吧),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向。
第一,珠港三角洲地区。它是中国太阳能应用产品生产基地。主要优势是进出口方便、信息通畅、配套完善。预期到2010年,这一区域年产太阳能应用产品产值可达30亿元,太阳能电池用量达到30MW。产业规模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
第二,长港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它是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主要优势是进出口方便,同时上海、苏州是中国主要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产基地,配套完善,人才、技 术、资金优势明显。预期到2010年,这一区域可以形成年产太阳能电池800MW的规模,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
第三,河北。它是中国硅片生产和加工基地。主要优势为电力资源丰富,可以从京津获得技术、人才。预期到2010年,可以形成年产太阳能单晶硅锭和多晶硅铸锭4000吨的规模,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
第四,中西部地区。它是中国太阳能多晶硅原料生产基地。包括现有的峨嵋、乐山、洛阳等厂,也包括今后可能在四川、甘肃、宁夏、内蒙等电力丰富地区新建的大型多晶硅生产厂。通过对现有厂的扩产及新建厂,预期到2010年多晶硅原料年产量将达到5000吨,基本满足国内的需要。
发展瓶颈
自2003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的拉动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品纷纷出口到国际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三大光伏电池生产国之一。但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也遭遇了瓶颈,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链上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中,原料、技术和设备已经被国外垄断,国内太阳能企业能做的只有终端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需要技术支撑力度很强的产业。只有加强自主创新,才能使中国正在兴起的光伏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获得有利位置。
由于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晶体硅材料的紧缺状况越来越严重,硅材料的价格持续上涨,多晶硅价格2003年的公斤24美元,2006年第四季度多晶硅每公斤突破300美元后,2007年上半年尚稳定维持在300美元~330美元的水平,然而,在2007年第四季度初成交金额再升至360美元~370美元,12月更是创出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硅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成为环绕在下游生产商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目前,全球高纯度晶体硅的供应基本上处于国际7大厂家的垄断之中,主要分布在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以及挪威等国家,7大厂家的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95%以上。虽然中国的硅材料矿藏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5%,但因中国现有的硅材料原始提炼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硅材料工业生产规模过小,不能形成规模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所需原材料绝大多数需要从国外进口。太阳能多晶硅短缺和供应紧张,预计这种紧缺状况将持续到2008-2010年。中国的尚德太阳能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公司之一,该公司仍然由于缺少制造太阳能板的纯硅而到处寻求原材料来源。硅材料占整个晶硅太阳能电池成本的70%以上。而硅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制约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国内企业对多晶硅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据了解,重庆市万州区将开工打造多晶硅之都,总投资达百亿元,锦州凌海也将建设千吨级的多晶硅项目。此外,宁夏石嘴山、河南洛阳、四川乐山也在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
建设多晶硅厂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资金。近年来,国家间、公司间的合作、合资项目越来越多,渐渐成为世界硅材料产业发展的潮流。根据多晶硅市场的需要,国家应鼓励和扶植中外合资建设多晶硅厂,其好处是:分担巨额投资费用,减少国内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共享先进技术成果,迅速缩短中国硅材料工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利用国际大公司的品牌进入国际市场,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中国光伏产业相关设备的生产也存在明显的问题。首先,部分关键设备仍然无法国产化,完全依赖进口。多晶硅浇铸炉、线切割机、PECVD等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其次,设备与工艺研究脱节。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太阳能利用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由于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通盘考虑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因此造成中国太阳能产品的应用与研发力量的脱节。最后,产品自动化程度不高,不重视各个设备之间的衔接。国内设备基本上是手动或半自动,设备之间的衔接依靠人工来完成。手工操作很可能无法适应未来超大、超薄硅片的要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需要引起重视。
亟须政策支持
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年产量已突破3000兆瓦。但中国光伏产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产品主要依赖出口,90%生产的光伏产品都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外市场。到目前为止,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只有100兆瓦,2007年国内市场仅消化了20兆瓦,主要是一些离网型太阳能光伏示范项目,真正并网型的太阳能光伏市场远未形成。鉴于90%的市场出口以及国内市场的缺失,中国光伏产业要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快速启动国内光伏市场是当务之急。如果国内市场不能启动,企业和社会资本看不到增长前景,创新动力和创新投入就会明显不足。
阻碍国内光伏推广的最直接因素是成本。目前,国内光伏发电成本每千瓦时约4元,而火电发电成本约0.30元,光伏发电成本远远高于常规电力。根据常规电源价格上涨和光伏发电价格下降的趋势估算,要到2030年左右光伏发电才能达到与常规电价竞争的水平。由于常规电价过低、与光伏发电成本差距过大,启动并网发电市场难度更大。尽管2006年开始实施的《再生能源法》规定电网企业应当全额收购光伏发电电量,但收购电价高于常规电价部分的资金来源尚未落实,制约了光伏并网发电。在明确强制收购和固定价格同时,可以考虑对电网企业收购光伏发电给予一定补贴以调动积极性。
由于光伏发电成本高昂,只能依靠政府支持。发达国家由于采取收购上网、财政补贴等政策来促进光伏产业市场发展,如德国2000年,德国议会通过了 《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4年进行了修订,实行购电补偿法,根据不同的太阳能发电形式,政府给予为期20年,0.45-0.62欧元/度的补贴,每年递减5-6.5%。购电补偿法的推出成为德国光伏产业市场增长的催化剂,在推出后的短短几年之内,德国光伏产业市场迅速发展,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行业的景气也产生了Q-Cells,Solarworld等一批世界级的光伏企业 。日本实行用户补贴政策,即对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的消费者进行补贴,但补贴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市场发展和技术进步而逐年递减,从最初50%到第十年时减到零。2005年以后补贴已经没有了,但民众对太阳能发电的接受程度已大幅提升,目前仍为全球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市场。
在国内,与建筑物相结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如“太阳能屋顶”、太阳能玻璃幕墙等都有巨大发展空间,但市场启动需要政策和舆论引导。由于对太阳能认识不足,在公众心目中,太阳能几乎就等于太阳能热水器,对于光伏发电则很陌生。在很大程度上,公众的认同成为政府和企业发展光伏技术的主要动力。
通过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可以产生示范作用,引导中国公众接受和支持太阳能等绿色电力,进而促进机关单位和大企业大量安装光伏系统,以引领全社会兴起“太阳能时尚”。配合价格和补贴等其他需求鼓励政策,可以较快扩大市场规模。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光伏产业也会像IT产业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