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风电产业是我省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两大
新能源产业,去年以来发展之势迅猛:2007年,全省光伏产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风电产业的总产值从上年的10亿元左右增加到40亿元。
然而省有关部门日前调查发现,我省光伏、风电这两大产业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亟待突破产业集中度低、核心技术尚未掌握、投资有过热倾向这三大瓶颈。
去年以来,光伏产业产业集中度低的现象日趋明显。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说,由于光伏产业处于爆发性增长阶段,利润空间大,我省各地投资光伏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仅现有光伏企业迅速扩大产能,产业外投资者也纷纷提出要进入光伏产业。但从全国看,整个产业出现了非理性繁荣的现象,涉足光伏产业的企业越来越多,导致“行业大、企业小”的现象。以我省为例,去年全省光伏电池产量达到625MW,占全国产量的59%,占世界产量的15.6%。全省80多家光伏企业中,除了无锡尚德、南京中电、常州天合、南通林洋、苏州阿特斯五大公司外,其余均为中小企业。
风电设备制造业也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企业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独自进行风电设备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缺少合理的分工协作。来自省经贸委的统计表明,目前全省有风电整机生产企业2家,主要零部件生产企业6家,但它们没有形成整体优势,产业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技术研发和制造能力尚不能满足风电发展的需要。
核心技术尚未掌握,也困扰着这两大新能源产业。据了解,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光伏企业大多处在相对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环节,很多属于“来料加工”型。“两个工程师,5000万资金可以上一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产品无论好坏都能卖得出去”曾被业界广为流传。而据了解,目前我省仅能生产单晶炉、清洗机、甩干机等辅助设备,还原炉、多晶硅铸锭炉、电池生产线等关键设备全部依赖和依靠进口。同时,在产业链中处于高端的多晶硅材料生产工艺中,由于核心技术工艺没有完全掌握,尾气中还原回收再利用工艺尚未实现,还未真正打通整个工艺流程实现多晶硅生产闭路循环,这在一定程度上又给环保带来了挑战。
同样,我省风电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大多通过购买国外技术或生产许可证进行生产,受人才、技术、工艺和材料等多种因素制约,在电机制造、系统控制等核心技术方面,企业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
还有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投资有过热倾向。除了在电池和组件领域投资热情高涨外,在多晶硅原材料紧缺的情况下,多晶硅原料投资也空前高涨。据有关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有32家企业已涉足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其中7家已形成生产能力,14家正在建设,11家正在筹建,预计到今年底可形成4.6万吨的生产能力,到2010年可形成7.3万吨的生产能力。而目前在我省,正在建设和拟上多晶硅项目也呈风起云涌之势。有的一期工程已建成,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就又提出第三期项目了。
据悉,对光伏产业和风电产业两大新能源产业,我省已有规划。如光伏产业,2010年规模要超过千亿元,同时推动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制定千个太阳能屋顶计划,光伏发电容量达到3MW。风电则将纳入
电力发展规划。关键是要按统一规划,有序推进。专家指出,新能源产业前景美好,但要在世界产业链上占据“有利地形”,实现规划中的蓝图,必须突破三大瓶颈,推进自主创新,打造更为完整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