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震前四川水泥己引发投资商机
汶川大地震前,四川水泥市场就己引起水泥投资者的兴趣,原因有两条:一是四川水泥结构调整落后于全国形势,小水泥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人们看到了水泥结构调整的市场潜能;二是四川水泥市场比较封闭,受运输条件制约,外部水泥不易打入,在经济快速增长拉动下,水泥价位较高,人们看到投资四川水泥有利可图。
四川省地处西南腹地,幅员面积48.8万平方公里,人口8,127万。截至2007年底,四川省GDP10,505亿元,人均GDP12,926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42亿元,水泥产能为7,900万吨(产量6,214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能为2,100万吨左右(熟料产能约1,600万吨) (见表1),湿法窑600万吨左右,立窑和其他落后窑大约5,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仅占25.7%,比全国平均55%的比重,落后了近30个百分点,有比重占70%以上的落后生产能力将被淘汰,所以水泥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大。
四川省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是拉动水泥需求和价格上涨的又一原因。2004年至2007年,四川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9.6%、27.9%、28.5%、29.1%;水泥产量增速分别为9.81%、16.82%、26.81%、26.7%,水泥的增长满足不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要求。加之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市场比较封闭,省外水泥要想打入四川,运输成本很高。在水泥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势必拉动水泥价格上涨。2008年4月下旬成都市场PO.42.5水泥平均价格高达550元/吨,比全国同期同标号平均价格304元/吨高出246元 。
因此,在汶川大地震前,许多水泥投资商就已经看好四川水泥市场的特殊性和可投资性。今年4月份除海螺重量级巨头步入四川外,其它不同量级、不同身份的水泥企业也纷纷来川活动。湖北华新集团、广东腾飞华峰水泥公司、金路集团、四川德阳八角水泥公司、川威集团、南江矿业集团、红狮控股集团、浙江华伦集团等水泥大腕云集四川,让地方政府尤其是招商部门感到惊喜的同时,也使省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或多或少地产生隐忧。
二、震后重建更激发众多商家投资热情
5.12汶山大地震涉及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最严重的地区约6.5万平方公里,涉及到阿坝、绵阳、德阳、成都、广元、雅安6个市州,严重受灾的县区44个、乡镇1,061个。地震还涉及到甘肃、陕西、重庆部分地区。据6月13日公布的权威部门的统计,累计受灾人数达4,624.9万人,其中最直接严重受灾的人数达10万人以上。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数千亿元。灾后重建需要大量资金,仅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什邡、绵竹、汶川、彭州5个县市就需要5,000亿元左右重建资金。加上其它受灾地区,专家估计,全部重建可能需要1万亿元人民币。众多水泥投资商看好震后重建水泥需求猛增的机会,都纷至沓来,四川尤其川北地区呈现群雄逐鹿的局面。就连邻省的陕南和陇南地区也觊觎灾后重建川北市场,跃跃欲试投资水泥项目。据初步统计,目前仅四川省内就有30多家企业在搞水泥项目,在建和拟建水泥项目37个,2000 t/d以上熟料生产线性49条,其中4000 t/d以上23条,合计熟料生产能力5,296万吨/年,详见表2。
三、要冷静看待震后重建水泥的需求和供给
震后重建究竟需要多少水泥?重建的周期有多长?说法不一。现在对水泥的需求量有5,000万吨、7,000万吨、1亿吨及1亿吨以上等几种说法;重建周期也有2~3年、3~5年、7~8年及10年左右等几种说法。究竟哪种说法正确?现在还很难判定,因为各地重建规划还未出台。不过,根椐灾情造成的有形损失和重建所需投资,还是可以预先做出初步测算的。
── 房屋建设所需水泥测算:根据相关部门的初步统计,汶川地震直接受灾人数超过1,000万人。如果以3人一户为单位,灾后重建的永久住房至少需要340万套。以每套60平米计算,重建的住宅面积约2亿多平米,考虑到住房的抗震性,每平米需优质水泥250公斤,住宅建设则所需水泥5,000多万吨。
── 公路、桥涵重建和修复所需水泥测算:据交通部报道,截至6月19日公路受损里程53,294公里,己开通52,190公里。在前专家预计,公路、桥涵等基础设施重建和彻底修复约需1,000亿元。根据过去历年全国公路建设统计,不同等级、不同规格的路面水泥消耗定额相差很大,但加权平均数为1亿元投资消耗约2.6万吨水泥,以此定额计算测得公路、桥涵重建和修复所需水泥2,600万吨。
── 城镇公共设施配套所需水泥测算:城镇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水泥消耗一般占城镇建设水泥总消耗量的6~7%,若按7%计算,测得水泥需求量为380万吨。
以上三项相加水泥需求量约8,000万吨左右,笔者比较赞同此数字。至于建设周期,笔者比较赞同3~5年的说法。如果3年完成重建,平均每年需要水泥2,700万吨,高峰期可能高达3,000万吨;若5年完成重建,平均每年消耗1,600万吨,高峰期可能达到2,500万吨。
四川2007年水泥的消费量6,500万吨左右,人均约800公斤。加上震后重建的因素,预计2009年总需求高达9,000~9,500万吨,人均约1,100~1,200公斤。四川在建项目中将有18条生产线陆续投产,新增熟料生产能力约1,600万吨,折合水泥2,200多万吨。总需求与总供给相差约1,000万吨左右,其差额可以由周边省市如陕西、重庆、甘肃、云贵补充。到2010年四川省内新增生产线又陆续投产,总需求与总供给可实现平衡,甚至有余。若按表2所列项目全部实施,2011年将出现供过于求,生产能力有可能出现“浙江现象”。
四、既要确保震后重建又要防止水泥投资“过热”
5.12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给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水泥企业也造成了一定破坏,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但对地震所在地区的水泥结构调整来说,又是坏事变好事,因为这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极好机会。据有关人士报道,绵阳市损失立窑生产能力700万吨,德阳市损失100万吨,震中汶川县损失至少70万吨,估计在这次地震中四川省损失立窑水泥生产能力有1,000万吨。在灾后重建中,遭破坏的立窑水泥企业不应再恢复立窑生产,可以改造成水泥粉磨站、混凝土搅拌站,或联合起来建设新型干法水泥厂。不具备条件的只能转业。根据浙江和广东等省经验,政府拿出部分资金帮助立窑厂改产或转业,十分有效。四川省政府应利用重建的机会,拨出一定资金来帮助立窑企业,使他们顺利地改产或转业。淘汰立窑水泥而腾出的市场空间,发展新型干法水泥。
笔者赞同上述看法,但在川北地区在建和拟建的水泥项目己经很多的情况下,如果与淘汰立窑、改造转产新型干法水泥无直接关系的项目就不要再上了。由表2在建和拟建的水泥项目可知,未来近两年内四川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新增能力将达到5,300万吨,折合水泥产能近7,000万吨,加上原有新型干法的存量资产,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将达到9,000万吨以上,确保震后重建的需要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然而近来不少人都盯住灾后重建这块市场,大有蜂拥而上之势。要知道,川北地震区的灾后重建只是一个“机会市场”,建成之后水泥需求会大幅下落的。新建一个水泥厂,从前期准备到建成投产最快也得一年半到两年时间。从现在上项目算起,等你水泥厂建成投产之时,灾后重建的高峰期己经过去了,你岂不是“雨后送伞”吗?要意识到,当四川水泥短缺时,外地水泥进川难;而当四川水泥过剩时,四川水泥出川也同样难呵!这是由于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运输条件所决定的。
所以,四川的水泥工业要结合灾后重建和调整结构这两大主题,抓好宏观调控,尤其在总量控制和生产力布局上要更加重视。搞得不好,在川北地区将有一场水泥市场竞争的“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