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刷设备进口总额,2006年与2005年相比下降0.34%的情况下,我国的印机产品出口以高达39.47%的速度高歌猛进。但我们决不应该就此沾沾自喜,绝对数据告诉我们:我国的印刷机械依旧是进大于出,差距达3倍以上。而且,我国的出口产品以低能级的居多,量大但售价低,进口的产品则能级相对较高,量少但售价高。印后设备进口量2006年比之上年下降21.71%,这既有印后设备相对于印刷设备精度要求相对较低,我国制造的印后设备渐渐取代了进口设备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国家对进口税目做了调整,取消了几乎全部印后设备的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的政策,让不少企业不得不选择内地产的设备。
客观地说,无论是印前、印刷设备,还是印后设备,我国与世界印机行业间的差距依然很大。更为严峻的是,伴随着外国印机制造企业落户中国,我国的印机企业正面临着新挑战。
以印刷机为例,在2006年印刷机的进口和出口栏目中均存在卷取进料式胶印机,换一句业内的行话说,卷筒纸胶印机在2006年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出口的量是202台,总价值34165033美元,也即每台售价16.9万美元,以当年1∶8的汇率折成人民币,大致是135万人民币一台。当年我国进口的卷取进料式胶印机是73台,总价值140154744美元,大致是192万美元一台,以上述同口径折算成人民币1536万人民币一台。这就是设备的技术含量不同在销售价格上带来的明显不同。
印后设备中的胶订机情况也是如此。2006年我国出口1118台,总价值2356146美元,约2107美元一台。进口80台,总价值8418566美元,105232美元一台,我国出口1000余台的价格还不及发达国家出口我国80台价格的三分之一。这不得不说,是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只有承认差距,清晰地了解差距所在,才有可能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这几年,伴随着我国免征关税和增值税政策的调整,海外印机企业到国内设厂的案例在陆续增多。最为典型的是印后设备制造商——瑞士马天尼公司把它的生产厂家落户在深圳,从制造圆盘包面机起,到今天已扩大到制造骑马订装订线。德国的海德堡公司也是如此,在上海青浦设厂,从制造波拉切纸机起,现在已有百余台斯塔尔折页机下线,小型印刷机的生产也已经上马。这些企业把他们的产品售价紧贴着国内同类产品的市场销价。
海德堡公司甚至推出印后设备“零首付”的销售策略,加之,凭借他们对产品质量的把握,对国内的同类产品构成强大的压力,这是我们国内的印机企业必须认真应对的课题。
总之,统计数据是我们判断问题的基础,我们应该认真阅读并分析这些数据,从中发现问题,并着手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肯定我国印机业这几年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要讲一句:我国的印机制造业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