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50年代,人类开始制造出
机器人,试图利用机器人来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在机、电、液、气、光,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人类将机器人逐步由机械化(人手操作机器人搬运重物),发展为自动化(与机床配合进行工件或刀具等的自动装饰),再进而发展为智能化———利用视觉、听觉、触觉
传感器等,实现记忆、存储、演算、分析、判断、控制、遥测等功能的程序化,智能化和柔性化动作。
目前,世界上已创制出步行机器人、伺候病人的保姆机器人,日本已发明出能演奏小提琴的机器人,还有进入血管清理血液的小机器人,进入深海进行探宝的机器人等。不难想像,用机器人来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进而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而再创制出更完善的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在危险区域工作,将逐渐得以实现。
据报道,2006年年末,全世界开动的机器人共约95万台。其中,日本最多,约有35万台。
在2007年9月17~22日德国汉诺威EMO’07展上,机器人和机床配合使用的大增,是今后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展出机床使用机器人上下料的共计有117台,其中日本FANUC公司的有51台,占43.6%。我国制造企业在加速发展数控机床中,应及时关注这一趋势的演变。
总体来看,世界机器人技术发展存在以下几点趋势:
扩大应用范围。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机器人发展趋势,是尽一切努力扩大其使用范围,以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如汽车工业中实现上下料、焊接、喷涂以及各种
伺服功能。
发展各种多目的用途机械手,适用于抓取各种物件,适合于各种不同用途,具有各种新功能。
具有熟练技术工人的机能。如开发双臂多关节机器人,像熟练技术工人那样进行各种装配、检修、焊接、喷涂等工作,能搬运液晶玻璃、半导体器件,并能和计算机连接,通过仿真软件进行各种熟练技术工人的工作。
实现智能化,能进行多品种少量柔性生产。组成各种形式的制造系统,开发出各种新型的带视觉、听觉、触觉传感器,能分析、判断、遥控的智能化机器人,为未来组成低成本、高精度、高效率、高自动化的制造系统做准备。
提高机器人工作定位精度达±0.2mm。通过安装视觉传感器,适应控制系统等措施,使机器人运动环节能实现位置反馈,提高机器人工作定位精度,可达±0.2mm。
开发出与机床功能类似的机器人。使机器人能实现去毛刺、研磨、压铸功能,甚至发展出能进行切削精度达±0.02mm的智能机器人。美国Millwaukee机床公司正在研究开发并联式机器人,能进行切削加工,加工精度可达±0.025mm,PKM(并联)机器人为多关节、六轴控制、与主轴合一,目标是能实现铸件的精加工、毛坯的切削、磨削加工等。
总之,随着数控技术和各种智能化功能的发展,机器人将和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更加紧密结合,为未来的新型制造系统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