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月23日召开的
机床工具行业自主创新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3家龙头企业的代表、科技部的领导以及协会代表坐在一起,对掣肘目前行业发展的三大问题进行了解析,并对我国机床行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本刊选取了部分人员的精彩发言与大家一起分享。
问题一
产学研流于形式技术与产业脱节
集中反映:在创新的时候只注重研究高尖端技术,没有将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技术与产业化脱节无形中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关锡友(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产学研合作方式单一。主要以项目合作为主,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战略性的组织和研究机构。我总觉得沈阳机床的创新工作有点势单力薄,主要有两方面障碍:一是应用性的研发比较薄弱,缺乏体系性的建设;二是社会化的研发力量比较分散。现在我们企业都自己分头去做,谁都突破不了,希望我们行业能够联合起来,共同突破一个技术。
我认为企业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不能光在乎单一产品是否成功,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它会诞生一些机会,从而会繁衍到其他产品上去,能够整体提升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这就要看我们如何面对失败的问题,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失败是肯定的,我们要允许失败。此外,问题二
缺乏政府有效的指导与组织
集中反映:政府在国家创新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为企业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国家过于信任市场机制,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组织,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等。
梅永红(政策体改司司长):机床行业能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从企业的反映来看,机床行业方面的政策确实存在太多的缺失。比如,进口国外的机床可以免税,国内的机床企业买零部件就要交高额的税,国外来我国装配,可以享受我们的税率,我国产品的平均税率比进口产品高一倍,这样的话,我们就处于劣势。
中国政府在共性技术的支持上责无旁贷,如果把这样的问题交给市场去做,既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不符合现实的发展规律。德国1万多人的研究机构,有50%的经费是由政府提供,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也都是这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做这些支持,但是现在这方面的支持还不够。首先是政府的缺位。目前科技部在做调研工作,计划拟订产业技术政策,其中包括鼓励发展什么技术,限制什么技术,鼓励进行什么样的技术贸易,同时限制什么样的技术贸易,如何为企业的技术搭建起一个平台,这些工作现在都在紧张的研究当中,不久我们会拿出一个方案。其次,我们现在正在联合国资委做一个创新技术工程,比如,开辟创新试点企业,打造创新企业500强等。
此外,还会将产业联盟作为发展的一种新形态,还将对形态做更多的思考。比如,企业要创新,跟有关的机构,如国资委、开发银行如何进行合作。总之,政府的工作不仅仅是去支持某个项目,更多的是从制度、平台、政策上去支持。而且政府跟大家的利益是绑在一起的,愿意为大家做更多的支持和服务。
曹健林(科技部副部长):单靠企业解决不了重大技术研发的问题,还需要国家主导市场,而国家过于信任市场机制,企业缺少指导,同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也没有完全到位。现在的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或者什么样的组织方式和模式、机制来指导企业。
科技部高新技术以及高新技术改造产业今年工作重点有所变化,主要为“四个方面,两个改变”。其中,两个改变:一是要从抓项目转向抓能力的提高,关注国家在相关领域和行业中的地位。二是从关注提升企业的能力转向提升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关锡友:政府缺乏对创新体系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个人认为只要是国家倡导的项目,就必须允许失败。都知道失败是成功的基础,如果没有失败做基础的话,这种长期的研究不可能实现。沈阳机床在产品研究过程中就失败的多,成功的少。此外,我感觉我们现在创新的观念还比较陈旧。沈阳机床在德国有一个研发小组搞产品共性研究,遵从欧洲协同创新理念,但国内很多企业是自己弄自己的,有很多重复的工作。
曾铁军(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如果把技术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数控技术属于树干。我建议,政府出面建立一个自主创新的机构。国家提供战略性的资金,拨给省,然后由行业协会出面,成立一个机构,把这些钱分配给各企业和研发部门,但是研发出来的技术由联盟共享。
姚俊(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机床厂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曾经拿出70多个品种无偿的转给各个厂家,而现在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做这个事情,这需要政府部门牵头来做,把企业所具有的成果共享。比如,沈阳电机成立了工程中心,是否能与其他企业享用;像湖南大学自己有一个工厂和公司,能够将成果拿出来一起分享,我觉得这个工作应该由政府来解决。
张世顺(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出台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比如要资助一些领域的研究,在德国和日本都是免税的。现在创新大部分以国家投入为主,民间的投资氛围没有调动起来,像德国资助一个领域的研究不仅免税,而且对这个领域的资助是长期的。
崔志成(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我感觉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差距显现出来的是国家和国家政策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我们难以得到一些国外技术,阻力不是来自于企业,而是来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的政府、行业协会也应该有义务、有责任保护我们的企业健康发展。
陈华贵(浙江台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会长):协会计划搭建一个平台,成立一个交易中心,这种形式政府也很支持,同时我们还将鼓励企业用国产设备,鼓励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协会还将通过调研,拿出一些可行性的数据,为企业提供服务。
问题三
关键功能部件制造能力掣肘行业发展
集中反映:我国机床企业缺少关键功能部件制造能力,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不论是政府的支持,还是研发机构的发展,行业发展的重担最后还是要落到企业的肩膀上。
高粱(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技术需要来自各行业的协同合作。目前,同等企业整合很难,如果这种产业做不强做不大,单个企业做强很难。日本机床行业分工明确,主机厂就是主机厂,有的企业就是做产品的,有的企业专搞研发,包括大件都是让其他的企业做,更别说小的零部件。这种企业之间长期合作的机制我们现在还做不到,国内机床产业链上下游应该团结起来,企业之间要搞好分工协作,优化产业组织。关锡友:对我们企业影响非常大的技术有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的设计技术和世界水平有差距。二是核心功能部件落后,国内有时候需求量很大,供不上货。现在整个数控机床的单元技术几乎都体现在部件上,核心功能部件制约着行业发展,又受到国外技术严重的制约。三是机电一体化不到位。这涉及到一些基础共性,比如我们数字化样机和数字化模型的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各种参数和机电优化的研究,如果没有大量的研究作为基础的话,内在品质很难提升。四是实验研究和优化方面的技术落后。机床产业向高精方面发展,需要加快对产品的升级换代。机床的内在品质,比如动态的性能、加工方法、程序编制的方式方法由于装置的变化都产生特殊的变化。
郭锐锋(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内中高档数控系统和数控主机两者之间还没有形成全面的配套关系,同时在数控机床的其他配套数控功能部件方面,如高性能
伺服驱动单元、主轴驱动单元、定位检测部件等技术和产品方面还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没有形成配套的产业聚集,缺乏提供成套技术及产品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我们面临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二是技术产业化。这也是中国的数控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于德海:首先是一些外国企业挖走了我们的一些人才,而这些人才在外企中虽然拿着高薪,却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很多国际大企业就是将人才挖走,来阻断我国对研发人员的培养。此外,企业联合技术开发也有一定的难度,有的研究成果出来以后也并不能实现完全共享,这需要重视知识产权的问题。为了鼓励技术创新,应该在社会上建立起一种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
王跃宏(齐齐哈尔第二机床集团总工程师):国内缺乏机床行业高层次的人才,特别是精通外语的专业型人才,能不能组织一些培训,根据国际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此外,国内在工艺研究和检测手段上有待提高。从这几年国际市场产品的走向看,工艺研究也是制约发展高档数控机床的主要方面。张世顺:在立足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共性技术,研究国外先进同行的共性技术分享机制,避免“我们干活、人家挣钱”这种局面。
娄晓钟(齐重数控装备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共性技术并不等于共享技术,不可能说所有的技术都是白拿。改变过去传统的办法,以激励的方式,能够得到长期、延续的支持,特别是重点支持数控机床企业、数控系统企业、数控关键功能部件的企业以及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黄付中(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设计师):我公司机床行业技术如果想在2010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需要招聘30到50名外国的专家,或把大量的设计人员派到国外去学习。通过这个途径,能大大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大连机床集团主机和功能部件的共性技术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功能部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实现原始创新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提出了发展高端数控机床需要的十大共性技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