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注定将是忙碌而值得记忆的一年。告别悠闲的休假状态,笔者近期参与了“智能建筑进入中国18周年”主题活动的前期工作,并就业内的一些关注点展开了一点调查。
不巧,这还引发了一位业主的较大反应。这位业主所提到的某栋大厦智能化系统完工于2004年,尽管过去了几年,他仍然忍不住感叹:“以前很傻很天真,至少多花了我一倍的钱!以前只追求所谓的智能化,但最后得不到真正想要的效果。”事情很简单,智能化是个“炫名词”,按照许多人的看法,一栋建筑贴上了“智能化”的标签就大不相同,就摇身一变成为“先人一步,高人一筹”。但这一个智能化系统是否真正符合业主的需求了呢?未必真正去考虑。
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张文才主任2007年接受笔者专访时就曾提醒:“智能化工程要坚持实用、适用的原则。有些工程项目很大,但总体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因为很多的功能不是必需的,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这些工程中,有所谓的“面子工程”,而更多的是对需求的不了解造成的资源浪费。从这一角度,专家们已有共识,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效益的角度,都应引起更大重视,以吻合目前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力推节能的发展思路。
知名专家、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去年在《中国建设报》撰文呼吁,“不能像以前那样,在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看建设方的钱袋、某些责任人的眼色而进行形式工程”。从专家角度解读,在以往的智能化系统中,许多措施为建设方的“亮点”、工程承包方的“卖点”,过于追求“出位”,不少内容名不符实。
一位工程商用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反映了这种现象,“就像去电脑城买新电脑,有的业主硬是买了台四核的豪华配置,但他只是用于平时聊聊QQ浏览下新闻。”建设部建筑智能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工业大学张振昭教授近日接受采访时也认为,如何满足业主需求应该是摆在第一位,一定要按照业主真正的需求而定,需求分析和功能定位很关键。他同时认为目前这一个现象正在逐渐被业内人士所真正重视。据张振昭教授介绍,他所了解到的广东某地一个智能化工程,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去解决业主需求问题,这在许多同规模的工程中并不多见,工程需求进行多次反复的调研,了解业主最需要什么,最后出来的效果得到了业主的好评。
在中国智能建筑快速发展18年之后,如何提升智能化的质量和效果,如何保持更好更快的发展势头,需求为先的理念需要特别重视与对待。从行业特别是市场宏观角度来看,业主的需求和意识的觉醒是有规律,是发展进程中利益碰撞的自发产生,这一觉醒也将带动整个产业链条各节点的自我修复和完善;而同时,广大业内人士又需要为加快这一进程都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