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床行业企业信息化实施中存在问题分析
机床行业企业的信息化从1980年开始,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在1995年以前,由于当时国家机械部、机床局正确领导、机床行业企业的信息化一直走在全国企业信息化的前例,促进了机床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说,与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而目前,机床行业企业的信息化总体现况正如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我国企业信息化2001年全国调查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仍处于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的信息管理阶段,“信息孤岛”严重,资源不能共享,缺乏统一规范、统一标准,无统一编码,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整体效果不明显。具体情况可参照2003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根据对166家机械制造企业所进行的调查统计结果:企业已基本应用CAD技术,主导产品CAD的出图率达98%,但CAD应用的深度仍有很大局限,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出图上(甩图板);管理信息化虽取得一定进展,行业内多数企业在单项业务方面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如办公、财务、人事、库存等,但MRPⅡ/ERP的应用还不广泛,即便已开始应用,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也仍有脱节,成功率还不够高;CAPP方面,少数企业应用取得实效,而对于其他相当部分企业来说只起到“甩钢笔”的作用;CIMS应用在少数企业取得成效,提高了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快速响应能力,但投入产出比不理想,没有发挥最佳作用。
近七、八年来,机床行业企业的信息化情况则不容乐观,原来几个信息化排头兵,信息化水平没有与时俱进,保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据2003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统计,榜上有名的只有3家,北京机床一厂排名452位,济南二机床集团排名为460位,沈阳机床集团排名为498位,这些统计数据虽不十分准确,但说明机床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从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全国领先地位,下降到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最后几位。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企业方面:对信息化认识不足,没有把企业信息化工作看成企业最根本、最彻底的改造之一,而只是将企业信息化作为一般性技术措施;很多企业对信息化发展无系统规划,单项应用多,信息化成孤岛,系统不集成;没有与其他先进制造技术、管理技术相结合;应用不深化;重设计、管理,轻工艺设计;培养人材不系统、缺少既懂企业技术又懂管理与信息技术的人材;没有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与组织结构,以改变传统按专业分工的开发组织形式。由于组织结构不集成,人员不可能集成,思路方法也无法统一,其结果是,开发或购买软件、系统也不可能集成。甚至个别企业不考虑企业的发展,由于一时的局部问题(如机构改革等),将原来建立起来并运行正常,取得实效的系统搁置起来。
社会环境方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社会上对企业信息化出现了急于求成的思潮,没有全面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开展。自主开发的软件成熟度不够,如一些国内开发的CAD软件只能解决绘图问题,向纵深发展的功能不全或无法向纵深发展,必须重新购买CAD软件。同时,原先绘制的几万张图纸中的数据无法提取, 数据不能共享,系统不能集成运行,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再如:PDM只能解决图纸档案管理,没有解决以企业信息集成为目标的产品数据管理问题,有的搬套国外当时甚至已经过时的软件,没有按软件开发规范作系统调查与系统分析,结果也造成系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又如有的软件只求工作形式上的计算机化,不求实际效果,如全部交互式CAPP系统,被人们称为“甩钢笔”,也没有起到CAPP应有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片面夸大企业信息化从财务电算化入手(以财务软件为核心等),要知道,企业信息化是要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问题,T、Q、C、S问题解决了,企业财务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不解决成本问题,只解决财务电算化,对解决T、Q、C、S问题效果就不大。 而解决成本问题必须从产品开发抓起,因为产品开发决定了产品成本的80%~90%,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必须首先应用好CAD、CAE、CAPP、PDM,要计算成本,没有产品数据、工艺数据是不行的,因为优化的产品数据、工艺数据来自CAD、CAPP。从财务电算化入手解决机械企业信息化问题显然不是正确导向,因为这样导向的结果,是不少企业都先上了财务软件,用计算机代替了人工算账和记账,减少了几个财务人员,减轻了财务人员的繁琐手工劳动,但却没有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创造什么条件,也没有为其他部门的信息化创造什么条件。
此外,咨询服务机构水平不到位,咨询服务质量低劣,媒体导向不全面,部分媒体把企业信息化与ERP划等号,大力宣传报道ERP,对CAD/CAM/CAPP/PDM却很少问津。再有,以行业(产品大类)为特性的共性项目研究开发无人过问,中央大部分工业管理部委取消后,行业研究所改为科技性企业后,以行业(产品大类)为特性的共性问题无法解决。
更为可笑的是,一方面,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我国企业信息化2001年全国调查报告指出:缺乏统一规范、统一标准-无统一编码是企业信息化的一大突出问题,但另一方面,有关机构却将原机械部历经五、六年时间,动员十几家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研究,并参照国外相关项目成果的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予以废除,如机床零件分类编码系统JLB系统JB/T5248.4 -91、机床行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代码系统-产品设计代码系统JB/Z 334.2-88、机床行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代码系统-工艺代码系统JB/Z 334.3-89、机床行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代码系统-生产管理代码系统JB/Z 334.5-89,这些标准不但适合机床行业企业,而且适合整个机械制造业,连发射神州号飞船的长征运载火箭研究院首都航空机械厂都采用机床零件分类编码系统JLB系统JB/T5248.4 -91,但我们现任的标准化机构却把它废除了!
机床行业企业信息化的几个关键
效益驱动
从企业信息化效益分析,确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向,企业信息化效益分析如表1,通过信息化的效益分析,合理安排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步骤与策略,是保证信息化顺利实施与取得实效的关键。
全面制订企业信息化的规划,明确系统总目标,明确各分系统、子系统的关系以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
机床制造业是单件、中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企业,是一种高度的离散型制造。众所周知,现代企业是个复杂的系统,由多种功能部门(系统)组成,每个功能部门又由若干个功能岗位组成。只有这些功能部门、功能岗位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只有全面制订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规划,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明确企业信息化的技术路线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需首先优化信息流,在优化信息流的过程中必需首先优化信息源的信息流。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信息流、物料流、资金流、人力流……等等,这是客观存在,这几个流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人力安排、资金分配、物料流动是根据什么发生的?是根据市场需求(合同)、产品开发、生产计划……逐步展开的,只有把用户需求变为设计图纸,根据图纸制定工艺路线、工艺规程、材料定额……计划部门才能安排生产,采购部门才能采购物料,制造部门才能组织人力加工、装配……这就是制造的信息流。所以制造业的信息流是从市场需求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开始的,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加工计划,及其资金分配等等都是按照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的信息进行的。要想使企业的物料流、资金流、人力流优化,达到合理利用,发挥更大的效益,首先必需优化信息源的信息流,只有前面信息流得到优化,后面的信息流才能优化。这一简单的分析,说明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需首先优化信息流,只有按客观存在的实际去开展信息化,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所以优化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是ERP取得实效的基础。
系统集成是提高信息化综合效益与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的关键
系统集成必须首先解决数据共享,制造业的产品数据来源于CAD与CAPP,所以CAD/CAPP必须能自动为ERP提供准确、完整、规范的数据,尤其对于多品种生产企业更为重要,否则将成为ERP实施过程中的障碍。所以应该用好PDM系统解决CAD/CAPP与ERP的集成,在此基础上实施ERP就有了保证。不强调这一点,企业信息化只提实施ERP,将会重演我国以往20年MRPII/ERP应用中80%以上的企业不理想的状况,这一点必需引起各界的重视。
信息技术必需与先进适用制造技术相结合
信息技术具有明确的创新性、渗透性、带动性与倍增性,但它代替不了各种专业技术。现代制造技术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还在不断进步,所以要使信息技术在制造中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就必需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必需走信息技术与先进适用制造、管理技术相结合的道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计算机图形学是解决CAD绘图、设计的基础,我国目前的“放下图板”就是应用了这一技术,但图纸如何设计好、在结构上做到先进、合理,既能达到一定的功能,又便于制造,这是机械设计技术,所以CAD要发挥作用, 必需与产品设计技术相结合。
大力推广适合机床行业应用的软件
通过20多年机床行业研究所、企业、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和机床行业计算机专家委员会的努力,我国已开发出一批适合机床行业应用的软件,如北京机床所开发的数控机床整机CAD,机床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家委员会开发的CMTB-PDM、CMTB-CAPP,以及北京机床一厂并捷公司ERP系统、济南二机床的JER-ERP系统等,这些系统除北京机床所开发的数控机床整机CAD没有企业使用外,其余都是成熟的系统。这些系统都经过行业企业多年实际应用,而且具有我们机床制造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