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国际集成电路展览会(以下简称IIC)上,仅有2家继电器厂商参展,且参展企业抱怨由于继电器的生产厂商过多,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且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上涨,而他们又很难以降价的方式去争取市场,因此该类企业面对的压力很大。
继电器市场已出现多数传统产品供大于求和全局性供求平衡的局面,大部分继电器产品供大于求。有些厂商认为,该产业的利润率已大不如前,因此退出了该领域,转向其他方向。据了解,在本届IIC上,只有2家继电器厂商参展,万利堡实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万利堡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通用继电器的厂商,据该公司经理伍志荣说:“目前继电器的生产厂商很多,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上涨,而我们又很难以降价的方式去争取市场,因此我们面对的压力很大。”但同时他又表示:“尽管继电器利润较低,但我们仍然留在这个产业中,是因为市场对于继电器的需求一直都保持稳定,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需要它,所以产品市场依然存在。”
当前,由于继电器在通讯、汽车、工控、家电等行业面对的是越来越大众化的消费群体,厂商在推出性能更优良的产品的同时,迫于市场价格竞争的压力,降低成本成为企业持续改善的课题。银联信分析:从我国继电器应用领域来看,通信和工业控制、家电和汽车是继电器最大市场。需求量最大是通用继电器,特别是高灵敏度、小型、超小型pcb继电器、小功率继电器等。从市场形势来看,继电器是一个量大,服务面广,技术含量不高,利润微薄,市场潜力较大的竞争性行业。但目前,业内认为,当前我国继电器市场竞争激烈,且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大了企业负担,使企业面对了较大压力。
下面从近年来我国继电器市场发展情况来探究市场压力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出导致出现今天这种情况的根源所在:2000年,我国继电器行业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在世界经济形势趋好的大环境下,全行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共同努力,依靠科技进步,取得了喜人的业绩,2000年全行业完成销售收入31.77亿元,比1999年的23.20亿元增长了36.96%,增速比1999年提高了30.29个百分点,完成产量10.42亿只,比1999年的7.23亿只增长了48.3%,增速同比提高了11.99个百分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幅度。2001年,由于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世界继电器产业低迷,但是,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策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有利促进我国继电器行业的平稳过度,出现了生产小幅增长。2001年继电器全行业完成销售收入32.15亿元,比2000年的31.77亿元增长1.19%,增幅比2000年下降了35.77个百分点;完成产量10.92亿只,比2000年的10.42亿只增长4.97%,增幅比2000年下降了43.33的百分点,降幅之大实为我国继电器史上所罕见。2002年,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世界继电器市场回落终止,我国继电器行业则一扫2001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又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新时期,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0.29亿元,同比增长25.2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24.03个百分点;产能达14.70亿只,同比增长34.29%,增副比上年提高了29.57个百分点,这是我国继电器市场恢复快速增长的一个新特点。
2003年,尽管受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的影响,但是,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8.2%的快速增长势头,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和经济政策的取向,都为我国继电器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2003年我国继电器行业完成销售收入49亿元,产量18亿只。
分别占世界继电器总销售量和总产量的12.00%和17.38%。这是我国继电器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从2004年开始,我国继电器市场揭开一个新的篇章。由于国际市场的持续低迷,国际继电器巨头纷纷在我国开疆扩土。就在这一年,国际继电器巨头几乎都增大了在华投资,外商独资化倾向趋强,力图掌控中国继电器产业发展主导权。以世界巨企欧姆龙在华发展为例,2004年其就在深圳新增40条功率继电器和通信继电器生产线,新增月产能力1550万只。而2004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达5.82亿元,比2003年猛增64.1%。在2005年扩大两倍面积,该集团又在上海扩大了两倍的生产规模4.26亿元;并于2005年初,将业内最新技术——第四代通信继电器从日本移到上海生产,年产2400万只,产品型号为G6J-2P,10.6×5.7×9.0mm,1A×30V,140mW,-40~+85℃。由于日方不断扩大投资,上海欧姆龙公司已于2005年上半年彻底完成由合资向独资的转变。2005年底,欧姆龙宣布在中国广州开设新的汽车电子元件生产和销售基地,以满足全球客户对低成本采购的需求,并加强与该地区大型汽车制造商的业务。新公司由欧姆龙单独出资1600万美元。产品包括电子控制器件、电动窗、继电器等。该公司2006年1月投入运营,且首季销售额1亿日元。
而另一国际知名企业Tyco于2004年在青岛开始了其二期工程扩建,以达到5000名员工,年销售收入1亿美元并于2005年中开始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第四代通信继电器,产品型号为IM型,10×6×5.65mm,2A×14V,140mW,-55~+105℃,产品和技术来自瑞士AXICOM公司。而在国外巨头纷纷进入我国的时候,我国继电器市场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控制继电器分会(CCRIA)的数据显示,2005年大陆有293家继电器生产商,其中90%生产机电继电器。2005年大陆继电器产量达到大约30亿只,比2004年的24.9亿只增长了17%,继电器销售总额亦由2004年的6.33亿美元上升到6.8亿美元以上,其中机电继电器在总体继电器销量和销售额中占90%。而到2006年,国内企业则突破了300家,且当年生产35亿只继电器,比2005年增长了20%;收益猛增到10.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9%。目前,国内约有300多家继电器厂商,却占据了全世界20%的市场,但多数继电器企业为中小规模,只有10到20家大型企业,而这些继电器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福建,还有辽宁。由于该产业生产厂商众多,竞争已日益激烈,特别在价格方面。多数厂商认为,该产业的利润率已大不如前。有些厂商因此退出该领域,转向其他方向,如宁波尚泰电子有限公司。同时也有几家厂商采取拓展产品线、增加其它电子元件等方式,弥补继电器的低利润率。
但绝大多数厂商仍然坚守在该产业中,因为市场对于机电继电器的需求仍保持稳定。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继电器利润较低,但由于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需要它,所以该产品市场存在。2006年,不断增长的家用电器、汽车电子、电信和工业设备市场正快速推动大陆机电继电器生产商展开新一轮的产量增长。在访问的数家企业中,有60%计划提高目前的产量,还有部分企业打算在上半年将产能扩大100%。如,苏州市无线电元件一厂有限公司根据需求会增长30%以上的预测,计划在年中以前把产能扩大一倍。从原材料发展情况来看,电工钢是继电器核心材料。随着我国机电和家电等行业的飞跃发展,电工钢的需求日益增长。
2002年以来,我国国内电工钢供需失衡的矛盾凸现出来,在2004年达到顶点,市场表现为电工钢价格大幅上涨。引起电工钢市场出现大量缺口的动因是我国家电和电机行业迅猛发展,而电工钢产能的扩张速度却低于下游行业的发展速度。随着国内厂商电工钢产能 扩大,供需失衡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总体来说,目前生产和消耗已经基本达到平衡,市场上供需关系也较为稳定。但品种来看,由于冷轧取向钢片属于高投入、高技术产品,其生产难度非常大,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供不应求。但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汽车继电器市场正不断扩展,这是由于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张导致的。汽车继电器用量最多的是乘用车,一般每辆乘用车平均用15只继电器而一些高级轿车可用到25只左右;每辆商用车平均用13只继电器,其中每辆货车平均用7只、每辆客车平均用20只。汽车社会保有量增加也给汽车继电器维修市场带来新机遇,商用车(含货车、客车等)平均每年每辆维修用继电器5只,乘用车(含轿车、MPV、SUV等)用3只。
以2007年我国汽车生产预计数据进行计算,社会修配量按保有量10%计算,到2007年汽车继电器国内需求总量将达到13741万只。2007年我国汽车生产量预计达837万辆,所需汽车继电器为12085万只,加上4140万辆保有量汽车维修用的1656万只继电器,2007年我国汽车市场所需继电器总量预计可达13741万只,较2006年的11950万只增长了15%。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结出,目前,真正导致我国的继电器市场竞争激烈的主要症结还是在于行业自身内部。主要集中在我国继电器企业规模较小,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知名企业与国外企业抗衡,以及于后者有机可乘。此外,尽管继电器制造技术要求不高,但这只是相对于其他非电子类普通产品而已,而我国电子器件制造技术落后与国外企业这是完全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可以看见目前国内继电器企业的风险根源还是集中在产品的生产技术工艺落后,这些生产落后的企业一点遇到市场变动,自然会出现转产、转头甚至停产的情况。但可以看到的是,由于继电器市场规模依然在不断扩大,尤其是汽车继电器市场表现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