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行业资讯>待掘金矿:如何将ITS嵌入到交通系统中

待掘金矿:如何将ITS嵌入到交通系统中

发布时间:2008-01-14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行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交通 ITS

导  读:

  一群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正在录入新采集回来的地图信息,录完这些基础的数据之后,他们将结果传给他们的同事,由另一群年轻人将这些基本数据进行整理细加工,然后递交质检部门检验。这是北京四维图新导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工作场景。在其工作区的大屏幕上,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在全国各地采集地图信息员工们的作业情况。正是有了这种最基础而准确的地图信息采集,才使各种系统集成、终端设备、信息服务有了支撑。而这些也只是ITS的一部分而已。本刊在采访中了解到,从政府到企业和专家都认为ITS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将引发更多的市场机遇,但事实是这个产业似乎并没有在国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引进多,“跟风”上

  ITS产业在中国刚刚起步。相信很多业内人士都知道,中国几乎所有的红绿灯控制器,很多监测设备都是引进国外的产品。目前,国内智能交通6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以西门子、飞利浦等国外设备厂商为首的大公司抢占。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强调,先进技术的引进需要理性对待。技术的引进要结合中国各地实际,不能完全照搬。据了解,上海的交通监控系统就是采用英国的ITS,但软件部分还是经过当地的人流、车流、道路流重新进行开发。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机动车类型等都需要重新设计。

  在业内专家看来,目前多数项目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都是“跟风效应”。比如,发现搞“电子警察”赚钱,很多企业就会蜂拥而至。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各自为政,规范和标准难以统一。当前中国ITS产业面临的问题还是执行各项政策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迟钝。

  目前,除了电子地图等涉密项目禁止国外厂商进入,仅中国的八家公司授权可以开发电子地图外,多数技术都是国外技术,四图维新就是这八家企业之一。四图维新副总经理陶海俊告诉记者, 作为ITS最基础的产业之一,导航电子地图产业现正处于刚刚起步完的上升期,未来3~5年,每年将以40%~50%的速度快速发展。导航电子地图目前主要应用于导航,但与汽车的保有量及产量比,目前的市场占有率仍然很低,仅有百分之几左右,而日本已经达到50%,欧洲也在15%左右,这个产业在中国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目前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作为一个个刚刚起步的产业,这个市场上的大部分厂商对市场的认知和了解仍处于摸索阶段,也会出现盗版、过分压价等等混乱的现象。对此,我们希望政府能起到督导的作用,避免企业大量涌入,使那些真正有好技术、好服务的企业能发展起来,而不应该鱼龙混杂。”陶海俊说。

  作为在交通信息服务领域新兴的企业之一,北京世纪高通科技有限公司仅仅成立了两年时间,就已经参与到相关智能交通的项目中去。其总经理于晓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些产品和服务开始有商用计划,目前还没有形成运营模式。

以几个企业为突破口 迅速打通产业链

  据了解,目前中国企业在吃ITS产业这块蛋糕时,得到国家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几乎没有,很多企业只投入而没有收益。但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首先需要的就是资金。资金哪里来?只能是什么东西赚钱就做什么,很少从企业自身战略角度考虑长远规划,这样就产生一种误区或是恶性循环:不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难以形成自主创新产业。

  政府在智能交通这个产业链的发展中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王刚认为,在产业链形成的初期,政府机构应该起主导作用,把政府的资源挖掘之后向社会提供,引起社会的关注。当有了一定技术积累和市场参与之后,政府性机构要往后撤一步,起引导作用,依托于政府制定一些政策、标准,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避免在产业发展初期就产生过度竞争。在产业链基本形成之后,可以由多家企业提供服务,政府机构再撤一步,起一个督导的作用,更多对他们服务的品质、规范性和用户的满意度以及服务的可持续性进行管理。

  他表示,通过选取“试点、试验、示范”的方式,明确支持产业链上的四五家企业(上中下游),让他们先把这个产业链迅速打通。就像一个试验田一样,成功了之后就进行推广,并把经验给大家分享。经过一两年时间,就能够比较快地形成产业链。

  “标准的制定有这样一个原则,最关键的东西还是要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我们承担的一系列项目的性质基本都是产业化示范项目。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刺激、能推动我们必须考虑产业化的事情。”王刚补充道,“我们希望政府的各个部门能够给予持续的支持。”

  “一个符合信息化、与交通相关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需要政府和企业在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发布、服务等产业链之间进行科学合理地研究,作为战略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史其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陶海俊认为,产业发展的初期需要在政府的引领之下,有企业参与其中,在初期对产业的投入大大超过回报的情况下,那些勇于尝试的企业会获得发展的先机,对于那些先行者,政府应该在政策、标准化、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使一些先行的企业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真正形成一种规模效应。很多企业希望尽快确立一种好的商业模式。

看欧美日如何发展ITS

  一些发达国家发展ITS的经验体现在规划、标准、研发、投资等方面。

  在政府和国会参与下,美国成立了ITS领导和协调机构,于1991年制定了《综合陆上运输效率化法》,并拟定了20年发展计划;1995年3月,运输部正式出版了《国家ITS项目规划》,明确规定了ITS 7大领域和29个用户服务功能。日本组成由四省一厅参加的全国统一ITS开发组织(VERTIS),1996年制定了“推进ITS总体构想”,推出了为期长达20年的发展计划。美、欧、日国家还非常重视制定ITS规范与标准,美国建立了ITS通信协议NTCIP,欧盟标准化组织在1990年开始CEN/TC278工作,与ISO订立了Vienna协议;日本1991年12月开始ITS标准全面制定,日本汽车委员会被指定为制定标准秘书单位。

  在研发和工程投资力度方面,美国政府1991年至1997年各年度ITS项目资助金7年内总投资达到13亿美元,20年发展规划投资预算约400亿美元;日本ITS投资来源主要为与汽车相关税收,四省一厅1995年至1999年共投入3683.66亿日元ITS研发、实施资金,其中90%用于ITS实施,10%用于ITS研发。

  ITS投资采取政府为主、企业参与方式。投资方式上,美国政府要求将ITS发展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投资计划程序中。日本也采取了政府与民间企业相互合作。作为世界上ITS开发应用的最好国家。美、欧、日走过的路可能就是我们要走的,只是我们面临的形势显得更加紧迫!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rusj6oao6nn.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顾敬岩:移动化、智能化的交通智能网络

下一篇:上海公交电子站牌将发布天气预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交通 ITS
  • “包罗万象”的ITS Asia 2017 亚洲智能交通第一展将于5月在上海隆重召开

    作为亚洲最领先的智能交通行业盛会,2017年ITS Asia-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览会(亚洲智能交通第一展)将于2017年5月4日至5月6日隆重召开,规模覆盖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E6-E7展厅,总面积高达30,000平方米。

  • 红狮工业蜂窝RTU已通过NEMA TS2认证

    全球工业自动化与网络领域通信、监测和控制专家美国红狮控制公司,今日宣布其支持多运营商网络的4G LTE Sixnet系列RAM 6000和9000工业蜂窝RTU获得NEMA TS2 第2部分—智能交通系统 (ITS) 工业设备相关规定的认证。

  • 五大国外最热门ITS智能交通子系统

    以增进交通安全、降低环境污染、改善运输效率和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的智能交通,已经在国内外有了很多年的发展,尽管目前智能交通在国内还存在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在国外,以下最热门ITS智能交通子系统在整个智能交通网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三届城市智能交通(ITS)最具影响力企业评选火热报名中

    2013年即将结束,由中国交通技术网举办““第三届城市智能交通(ITS)最具影响力评选”活动才刚刚启动。目前,第三届城市智能交通(ITS)最具影响力企业评选第一阶段正在进行,行业内企业火热报名中....

  • 深圳宏电荣获“首届中国智能交通建设推荐品牌”

    近日,2013深圳国际智能交通与卫星导航位置服务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展会期间“首届中国智能交通建设推荐品牌”与第二届“ITS金狮奖”名单出炉

  • 2013智能交通“有点忙” 或成未来发展趋势

    近期,西门子在西安设立中国唯一的智能交通研发中心的消息铺天盖地袭来,人们的目光从欧债危机转向智能交通这片蓝海,智能交通或成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

  • 智能交通系统 ITS市场应用状况

    智能交通系统 ITS就是交通领域的物联网,把物联网的概念运用到交通运输领域,其实就类似于国内开展了10多年研究和应用的智能交通系统。

  • 当智能交通成为一种趋势

    智能交通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交通的畅行、便利,更是倡导了一种健康和谐的出行方式。也难怪无论是业内专家还是交通管理部门对智能交通都是青睐有加。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