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间潜心修炼,双星机械总公司始终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证明自己“方向正确”的机会。
双星机械由双星集团并购而来。2000年,双星集团吸收合并华青铸造机械公司,成立双星机械总公司。这时的双星机械,已有30多年的历史积淀,在业内小有名气,但这显然不能让双星集团总裁汪海满意,他提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双星机械打造成国内铸造机械领域的龙头”,同时给出了达成这一目标的方向,即从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开始,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生产出比国外公司更适合国内市场的产品。
一战成名
2005年,双星机械承接了一条年产10万吨铁路铸钢件V法造型线的研制订单。这是当时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造型线,也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两条大型造型线之一。
在业内,V法造型线被看作是“阳春白雪”,而它的高品位表现在,V法造型是一种新兴的造型工艺,其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铸件质量高,并且具有节能、无污染的突出优点。在德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铸造厂,已广泛使用V法造型线,国内也有几个铸造厂使用了这种造型线,但都是进口设备。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没有能力生产V法造型线,原因很简单:这种造型线利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造型技术,而这一技术当时只有德、日等国家的少数企业掌握。
平心而论,那时的双星机械虽然“舍我其谁”地拿下V法造型线的订单,却没有单独研制这种造型线的能力。实际上,双星机械明知不能为而为之,有着极为明确的目的——与国外“前辈”合作研制,在合作过程中向它们学习,对核心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使其变为自主技术。
双星机械总公司党委副书记袁坤芳告诉记者,在研制这条V法造型线的过程中,双星机械是名副其实的“配角”,因为,该造型线的主机部分由德国一家著名铸造生产线制造公司制作,双星机械所负责的,不过是砂处理线等配套设备。
然而,不满足于充当“配角”的双星机械,专门抽调精英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组,在完成配套设备的研制任务以外,针对机械手、覆膜器等主机关键设备的设计工艺,反复学习、分析,德国专家愿意教的,他们就嚼烂吃透;德国专家三缄其口的,他们就对比研究设计图纸,仔细琢磨工艺流程,直到完全掌握设计和工艺原理。
2005年7月,国内最大的一条V法造型线制造完成,而与此同时,原先只能当“配角”的双星机械通过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已然具备了自主研制V法造型线的能力。2006年,当苏州一家西班牙独资企业想上马中国第二大V法造型生产线项目、在国内机械铸造企业中招标时,毫不犹豫地将“绣球”抛给了先行一步的双星机械。
这条V法生产线,从关键设备到配套设备,全部由双星机械自主研制而成,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国产化的V法造型线,它不仅在价格上比国外产品便宜,而且在操作流程上更加适合国内企业,可谓“冰出于水而寒于水”。一战成名的双星机械,很快又与四川、福建等地的多家用户签订了V法造型线研制订单。
底气何来
对于自己的技术消化能力,双星机械始终有着强烈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来自于该公司从双星集团继承而来、实行多年的鼓励创新机制。
在国内机械制造领域,双星机械是拥有研究机构最多的企业之一,分别在青岛、济南、漯河等地设有6家科研分院。在这些地方,聚集着双星机械的科研精英和从国内外招聘的行业专家。记者在双星机械总公司铸机公司经理杨宝林提供的一份《铸机公司研究院承包合同》上看到,双星机械根据产品设计量、市场谈判额、创新节约额等指标,对科研技术人员进行提成激励,这种科学而细致的提成激励,充分体现了“多能多得,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双星机械的鼓励创新办法,科学而实用,激励该公司每个岗位上的员工积极创新,创新成果因而层出不穷。
胡相标是双星机械总公司铸机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他领导的钢板预处理线小组,去年围绕该公司的钢板预处理项目进行方案设计、产品开发和技术改进,使公司的钢板预处理线从弱势产品成为拳头产品,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600多万元,增长400%。
同样从事设计工作的刘仕发,运用创新思路对钢丝绳平板硫化线的涨力缸、横梁等大件的结构进行改进,使每条钢丝绳平板硫化线可节约成本15万元。
双星机械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创新成果,则可以用“灿若星斗”来形容。在记者拿到的一份该公司今年4月份《技术创新奖励通报》上,该公司一个月的创新项目竟然多达67个。这些项目无不凝聚着创新的巧思,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例如,钳工班班长张连彬创新设计的“地脚螺栓折弯机”,使地脚螺栓折弯效率提高了108倍;创新改造的密炼机管道,使机械油利用率提高了5倍。据不完全统计,双星机械去年创新各种刀具110余个、各种工装350余个,产生经济效益600万元。
汪海直言不讳地说,双星机械有着国内同行业中一流的技术消化能力,而技术消化能力实际上就是技术创新能力。“假如没有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快速吃透从国外‘拿来’的先进技术简直是痴人说梦。因为,任何一家国外公司在合作的过程中都不会把核心技术教给你,你只能凭借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和分析,逐步将其消化吸收。可以断言,技术创新能力越强,技术消化速度越快。”
从“制造”到“创造”
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从踏出第一步开始,沿着这一方向疾速前行,必然接近双星机械更为高远的目标——从“消化吸收再创新”快速上升到“自主创新”,并将消化外来技术与自主技术紧密结合,生产出比国外公司更适合国内市场的产品,这才算是“冰出于水而寒于水”。
今年6月,双星机械自主研发的轧辊毛化清理机在天津试车成功,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杨宝林告诉记者,这种轧辊毛化清理机是双星机械为天津一家精密轧钢公司设计制作的专用设备。长期以来,国内一直没有该类型的抛丸清理机,清理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来完成,不仅效率低,而且质量难以保证。为此,天津这家用户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代替人工清理的设备,最终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双星机械开发。
接到订单以后,双星机械技术人员面对两大技术难题:一是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的产品,无法参考和借鉴;二是辊轴经过清理后其表面要达到规定的粗糙度,在研制上具有很大难度。对此,双星机械技术人员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请教有关专家,历经30多个日夜的攻关,将两大技术难题一一攻克,自主研制出新型轧辊毛化清理机。
而实际上,早在2006年,双星机械就凭借自主创新,研发生产出三个获得国家专利的新产品。其中,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连杆强化抛丸清理机是国内首个专门用于清理汽车发动机连杆的设备,解决了一般清理机无法一次性将连杆清理干净的难题;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热轧不锈钢板抛丸清理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的数控转塔冲床,彻底解决了一般数控转塔冲床在加工过程中整机可靠性低、制品精度不高等缺陷。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有1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近年来,国家极其重视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环保机械由此成为前景广阔的一个产业。嗅到这一商机,国内环保机械企业如雨后春笋,但闯出一番名堂的却寥寥无几,原因是国家为环保机械制造设置的技术门槛很高,大部分企业难以生产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可进入环保机械领域刚刚3年的双星机械,却一年一大步,很快名声大振。
双星机械总公司环保公司经理赵厚杰说,正是不拘一格地利用胜人一筹的技术消化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星机械的环保机械产业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并在业内树立起产品“高、精、尖”的形象。例如,其借鉴欧洲技术设计开发的FD系列脉冲反吹除尘器,技术水平远高于同行业其他厂家;其自主研发的锅炉烟道气氨法脱硫设备,可以将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吸收处理后,一次性生成农作物复合肥的主要原材料“硫酸氨”,治污和综合利用“一石二鸟”。
“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的双星机械,目前已成为国内铸造机械行业品种最全、技术含量最高、产销量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与此同时,该公司以发展中高端产品为目标的橡塑机械、环保机械、液压机械、锻压机械等产业也迅速膨胀。一个规模庞大、技术领先的双星机械产业群正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