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塑料工业是以塑料加工为核心,包括塑料合成树脂、助剂及添加剂、塑料加工机械与模具在内的一个整体。进入“十一五”以来,塑料工业正逐步走上由塑料大国到塑料强国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2006年塑料工业气势如虹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塑料工业克服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等不利因素,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挖掘企业潜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取得骄人业绩。
经济运行稳步走高。2006年我国塑料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超过20%,其中总产值同比增长超过25%,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96%,利税总额增幅达27.21%,利润总额增幅更是高达30.36%。塑料行业技术水平提升很快,制品质量大幅上升。由于我国塑料产品在国际市场遭遇技术壁垒和反倾销,2006年进口增长较快,出口增长有所放缓。
产量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塑料制品规模以上企业产量2801.9万吨,同比增长18.68%。塑料管材和其他塑料制品增长超过30%,塑料型材和塑料丝、编织制品增长达到20%,塑料包装箱、容器增长达18%。
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塑料行业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省市,产业的集群效应十分明显。2006年广东、浙江、江苏3省塑料制品产量合计为1592.56万吨,占塑料制品总产量的56.8%。塑料行业在各区域都有不同程度增长,但是区域分布不平衡格局改变不大,能耗高、加工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逐渐流向中西部地区。
各类制品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广东省的塑料管及附件、塑料包装箱及容器、日用塑料制品及其他塑料制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分别占总产量的23.4%、13.9%、27.7%及43.3%;浙江省的塑料薄膜、塑料人造革、合成革位居全国之首,分别占总产量的24.9%、48.7%和34.4%;江苏省的泡沫塑料为全国第一,约占总产量的44.1%;山东省的农膜、塑料编织品居全国之首,分别占总产量的28.0%、23.8%;辽宁省的塑料型材产量超过江苏和安徽省,跃居全国榜首,约占总产量的16.6%。
“十一五”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塑料产业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塑料制品总产量的年增长率为10%,2010年~2015年的年增长率应为8%,到2010年、2015年,塑料制品总产量应分别达到3500万吨和5000万吨。
农用塑料(农地膜、节水农用器材等)及土工合成材料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料,应放到优先的位置加大发展力度,使主要产品进一步高性能化,以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塑料包装材料和塑料建材是关系13亿人民生活质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受鼓励的新型材料,要坚持节约、环保、安全发展方向,严格按产品标准生产、施工规程推广应用。
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工程塑料制品及复合材料应用领域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不断拓展,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再创新能力。
大宗塑料制品(管材及管件、异型材与门窗、注塑制品、压延制品、滚塑与中空制品、双向拉伸材料、塑料包装薄膜)等要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扩大高端市场份额。
提高塑料制品加工技术、工艺、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产品档次水平,并增加品种,必须重视塑料机械和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用先进的塑料加工设备武装企业。
健身器材、医用塑料、抗菌塑料、家庭日用塑料(包括塑料玩具、家用电子电器)等产品,应达到合乎安全卫生环保要求及相关国际标准。
减少环境污染,应加强废弃塑料回收处置及降解塑料的研究开发,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在能耗降低、废弃塑料回收处置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臭氧层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使全球人类免遭紫外线对肌体的损害和各种疾病的发生,在“十一五”末,要实现对泡沫塑料生产无氟技术改造,实现我国对联合国签署的不再使用ODS做发泡剂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