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智能化现状
发布时间:2008-01-01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
行业资讯
人浏览
当1984年世界第一座“智能大楼”建立后不久,我国在1986年就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列为国家科技攻关课题。1989年《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公开发表了该课题的技术专题论文集。1990年北京发展大楼揭开了“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随之,“智能建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掀起热潮,并迅速向全国各地区中心城市蔓延发展。截止1999年底,据估计仅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已建起约1150幢智能大楼,全国高于180米的已建成的有35幢。90年代中期,智能住宅小区也迅速从概念、商业宣传到形成建设热潮。至今,数字化住宅小区宽带化的建设,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正掀起白热化的商业竞争。
随着智能建筑的兴起,建设部的有关单位都建立了各自的专家组织,上海、北京、江苏、四川等地,也建立了地方性的学术机构,更令人高兴的是亚洲智能建筑学会在2001年成立。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建设部主持编写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以国家标准的规格发布,并于2000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许多地方也颁布了地方的设计标准、管理办法等。江苏省又率先编制发布了地方的验收、测试、评估标准,形成了配套的标准,给全国树立了榜样。四川、上海等地也在制定验收评估等标准。不少智能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也正在国内展开,特别是国产住宅产品已经得到了应用。上述这些都说明智能建筑无论在实践上、管理上、研究开发上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但当我们回眸这些成绩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看到今日“智能建筑”的前进步伐显得有点蹒跚,智能化的效果远不如原先预期的那样。建筑师们对于“智能建筑”给予的关注极小,参与极少;“弱电”专业人士担负着“智能建筑”重任,显得力不从心,让人产生智能建筑等同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感觉。
众所周知,建筑智能化系统只是智能建筑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又由三大子系统组成,三个子系统之内又有多个子系统,它们又分属于不同学科,不同的行为管理;其产品厂家众多。于是,为了取得智能化系统的效益,“一体化集成”一度成为时尚追求,但实施的经验表明,其投入也高,集成难度也大,真正取得效果者少有见闻。再加之,“智能化、高科技”的集成商、施工商鱼龙混杂,以致我们不得不痛心地面对如下问题,即“我国规划、设计、实施兴建的一幢幢智能建筑中,智能化系统缺少前期总体规划,贪大求全,资金浪费,实施后运行状况一般,节能效果不明显,综合管理水平低,没有达到人们想像的建筑以实施高技术的应用而带来高附加值的目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