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业升级呼唤高档设备(上)
发布时间:2007-12-31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
行业资讯
人浏览
谁掌握了高端技术,谁拥有了先进设备,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谁就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抱着这样的远见,最近几年许多纺织企业都在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储备。在此期间新投资的纺织企业,大多遵循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的原则,设备的选择几乎是一水的“高档货”。国内高档设备的旺销和进口设备数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这种趋势。
结构调整带来的需求变化
从2005年开始,纺织企业对设备的需求出现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纺机产品的销售上:一是国产高档设备成为市场的宠儿。1008锭带集体落纱的细纱机长车、机电一体化的粗纱机、自动络筒机、400钳次以上的精梳机、20万吨聚酯成套化纤设备等产品的销售量大幅增长。二是进口设备数量再度增长。2006年,我国纺机设备进口一改此前两年下降的态势,呈现回升的景象,全年进口额达到41亿美元,同比增长19.05%。曾经一度被国产设备挤出市场的巴马格、立达等公司的化纤长丝设备销售增长;精梳机、清梳联的进口量也都大幅增长;喷气织机的进口量更是达到了14000多台,占国内市场需求量的85%以上。今年的情况依然如此,前三季度纺机设备进口额已达35.70亿美元,同比增长23.66%。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高档设备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产品结构调整和设备更新改造已经成为纺织企业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我国东部地区人工成本、土地成本日益增加,也迫使企业不得不选择那些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高效、节能、环保的高档产品。
高投入与高产出的必然性
在当前这个市场竞争的年代里,企业每投入一笔资金都是要考虑回报的。那么,高投入、高产出、高收益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国际著名纺织机械制造商——瑞士立达公司有这样一组数据:在1947年,棉纺厂若要以160公斤/小时的速度生产14ktex的精梳棉纱需要245台机器,而现在仅需要23台机器。同一家纺纱厂要达到一定的产量,1947年需要36台双眼并条机,现在仅需要1台单眼并条机;1947年需要70多台梳棉机,现在仅需3台梳棉机。
投入产出孰多孰少,一目了然。这组数字虽然不能代表所有设备的变化情况,但对于纺织行业来讲,确实有普遍的意义。它表明纺织设备的发展方向越来越趋向于速度快、产量大、自动化程度高,同时也清楚地反映出50年来由于设备的发展而使纺织企业产生的巨大变化。
一家去年新投资的纺织企业,其设备大多选用了进口高档产品。对此,该公司老总算了一笔账:如果设备的价格提高两倍,产量也能提高两倍,其性价比基本相同,但运营成本却降低了。在产量相同的情况下,使用的设备减少了,则电机和驱动、零部件的数量以及空间需求、空调需求、操作和维护人员的数量均随之减少,故障及停机的可能性也将大大降低。成本降低了,利润自然就提高了。
投资高档设备而获得高额回报,许多企业都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浙江航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晓斌说,他们企业投资一条高档设备生产线的费用要比投资普通设备高出2~3倍,但其产品价格比同类产品每吨高出500元。湛江纺织企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妃杂更是道出了花大价钱购买高档设备而受益无穷的感受:他们生产的纱全部出口,在国际上能与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知名企业争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